65岁中国科学家徒步北极点:忧虑生态 北极鹿瘦得皮包骨头

费宣

探险队在途中发现的北极鹿

探险队一路向北

    北极熊“躲猫猫” 北极鹿皮包骨

    65岁中国科学家徒步北极点 是徒步抵达北极点年龄最大的中国人 惊叹气候变化对北极生态造成影响

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5时8分,经过16天的艰难跋涉,65岁的云南地矿学家费宣成功站在了地球的北纬90度极点,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北极点。他成为第一个徒步到达北极点的地矿学家,也是徒步到达北极点年龄最大的中国人,还从北极点带回了珍贵的地矿样本。不过,这次旅行让他“伤筋动骨”,回国一月,北极恶劣天气给他的身体造成的伤害还未复原。而北极点之行也让这位地矿学家深表忧虑。“我们在北极圈走了200多公里,没见到一只北极熊,根据资料,我们经过的区域应该有北极熊,这说明北极熊的数量在萎缩。见到的北极鹿数量也极少,并且瘦得皮包骨头,地球变暖导致北极鹿的食物已极度匮乏。这是灾难。”

危险:跌入巨大冰缝险丧命

坐在挪威位于北极圈内的城市朗伊尔喝着滚烫的咖啡,费宣才有了回到人间的感觉。每天顶着零下40℃的低温和8级狂风,狂风卷起的冰碴拍打在他的护目镜上,即便这样,面颊还是生疼。由于北极点海水潮湿,气温极低,整个两周行程,潮湿的水汽使他的衣服始终是湿的。

费宣说,在北极徒步,最大的危险是冰缝。“冰裂缝往往是浪费时间和体力的最大杀手,经常走着走着面前就出现一条冰裂缝,小则十几厘米,大则有几公里。小的可以跨过去,大的就只有绕着走,最长的时候,我们绕了一天半,才绕过一条冰裂缝。”

以前有纪录以徒步方式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仅8名,其中包括云南的探险家金飞豹。在费宣出发前,好友金飞豹还特意嘱咐费宣,一定要小心冰裂缝。

4月18日傍晚,在跨越其中一条冰裂缝的时候,费宣落入了冰裂缝中,下面就是深达60O0多米的海盆,冰水瞬间就到了腰部,费宣当时想“坏了”。

幸好旁边的领队埃里克森眼急手快,一把将他拉了上来,并采取了急救措施,用雪不断地在他身上搓,雪一沾身上马上就变成了冰,能阻止冰水带走体温,过了十多分钟,他才感觉到身上有些温热。费宣说:“入水那一刻,相比起在冰上的温度,海水很温暖,甚至有多泡一会的感觉,但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很快就会失去体温了,整个人就失去知觉了。”

在费宣看来,掉入冰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9级大风、零下40℃低温和湿度95%的潮湿天气下行走,对体能消耗太大。“每天拖着40公斤重的装备,可以说,每走100米都气喘吁吁,并且低温已经把脸和皮肤冻伤,还要忍着刺痛。”他说,当时零下35℃,掉进冰缝后必须马上搭帐篷后生火烤裤、靴。

一觉醒来又回到起点

16天的北极行走,留给他的不止是身体的疲倦,还有被冻伤的手指。从北极点回来已近一月,费宣的手依旧肿胀如馒头,以致现在吃饭都拿不了刀叉,“只能吃‘手抓饭’。”费宣说。

本次北极国际探险队一共九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而费宣是唯一的中国人,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位,被队友戏称为探险队三最:“年龄最大、英语最烂、汉语最好”。

因为全程是在没有后援的浮冰上行走,没有狗拉雪橇,食物、燃料、帐篷、生活物资都得装在一个雪橇里,自己拉着三四十公斤的装备行走,困难可想而知。“我们经过的地方没有爱斯基摩人,没有狗拉雪橇,只能自己拉雪橇。”

作为地质学家,费宣也在这次徒步探险中深切感受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浮冰变得碎小而且容易飘动,水面上的浮冰在慢慢向南漂移,探险队往往走了一天,辛苦走了10公里,等睡一觉,第二天走出帐篷,通过GPS一定位,又回到了昨天的起点。

要不是有GPS定位,队员们很可能每天都在白走路,原地踏步。“基本上走10公里倒退5公里,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整个探险比预计晚了4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浮冰层移动很快,全程120公里的直线距离,至少走出了近200公里。费宣说,“白天我们要自己拉着行李往前艰难步行,每天低头前行的日子里我最想念的是昆明小吃。”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