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日光温室高原蔬菜使甘肃农民致富

近年来,甘肃省靖远县东湾乡大坝村的村民苏保军尝到了发展日光温室的“甜头”:夫妇俩靠着种植的3座日光温室,不仅供孩子们都上了大学,家里的条件也大大改善了。“一般情况下,一座大棚年收入2万多元没问题。”苏保军说,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两三座日光温室,近几年村里的“小二楼”越建越多,不少菜农还开上了私家车,生活条件甚至比城镇居民还要好。

在甘肃,像苏保军这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以及围绕蔬菜产品运销的人有200多万,如今,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2013年,甘肃的蔬菜生产面积达到718.05万亩,全省城乡居民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了509公斤,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引人注意的是,自2009年至今设施蔬菜面积的增速高达52.6%,从107.92万亩增加到了164.6万亩,收益增长了30%。

甘肃设施蔬菜何以实现如此之快的发展,其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诀”?

塑核心——科技创新“挑起大梁”

虽然已时隔两年,但提起2012年3月3日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西部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启动一事,很多甘肃省内从事蔬菜产业的人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这一项目的启动,意味着甘肃在非耕地设施蔬菜上的创造发明,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向东说,当时,甘肃利用荒漠戈壁发展设施蔬菜,不仅探索出一套集成技术,还在河西走廊地区拥有了1万亩的非耕地设施蔬菜。

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大规模的发展设施蔬菜,这一创新,始于2007年甘肃省对设施农业的探索。甘肃全省42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耕地只占12.7%,耕地资源相对稀缺。

如何让设施农业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不占用本就稀少的耕地,给当地粮食生产留下更多空间?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07年开始,酒泉市肃州区开始尝试在戈壁滩上建设日光温室,种植蔬菜。甘肃农技人员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开发出了适合本区气候、地域特点的盐碱地、沙地、砂石地类型的日光温室结构、温湿度调控、光热资源利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开发和肥沃沙壤土再生栽培等技术。同时,采用滴灌、微灌(小管出流或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短短几年时间,肃州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示范县区,其中,肃州区总寨镇非耕地设施农业示范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非耕地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和全国设施蔬菜标准园之一。数据显示,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亩均产量达12350公斤,亩效益2.6万元,较当地常规日光温室亩均增产2588公斤,亩均增收5100元,增产、增收幅度分别达到31%和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