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育种家傅廷栋:深入实际才能解决问题

【人物简介】

傅廷栋,油菜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72年,他首次发现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被国际上认为是“第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国际杂交油菜应用的第一个十年(1985~1994),加、澳、中、印及丹麦等国只审定(注册)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其中13个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杂种。他因此被国际油菜界认作“世界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30年来,中国应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杂交种有100多个,累积推广面积6亿多亩。他育成油菜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

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杰出科学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中华农业英才奖,湖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傅廷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菜生产快速发展,面积、单产增加了3倍,总产增加10多倍,目前国产菜籽油约占国产食用植物油50%。这些成绩是改革开放政策、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提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从1962年至今一直从事油菜品种改良研究,亲身经历了我国油菜品种的几次重大变革:一是将低产、抗病性差的白菜型油菜品种改革为高产、抗病性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二是将“双高”(高芥酸、高硫苷)甘蓝型品种改良为“双低”(低芥酸、低硫苷)甘蓝型品种;三是“双低”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育成和推广“双低”甘蓝型杂交种。目前我国“双低”品种面积已占油菜总面积的90%,其中“双低”杂交种约占70%左右。这些成绩是全国油菜种业工作者勤奋执着、协作创新的结果。

1972年,我们发现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被国际上认为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为世界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为了快出成果,我和老师刘后利教授将波里马不育材料分发给全国10多个单位共同研究,湖南农科院于1976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5年至今,我几乎每年暑假都到青海、甘肃进行油菜北繁研究,看到那里7月底小麦收获后一般不复种,就想到利用7月底到严冬之前2个多月时间的空闲耕地,播种以收获青饲料为目的的饲料油菜,解决饲料不足的困难。为此,我们育成饲料油菜专用杂交种“饲油1号”,亩产青饲料3~4吨,相当于30亩草原一年的产草量,可供2头羊吃一年,为西北、东北发展畜牧业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目前,饲用油菜已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

在几十年的育种经历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深入生产实际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执着坚持,就能克服困难;加强协作,才能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