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种业仅有一个袁隆平不够
发表日期:2014-05-30 02:03AM 阅览次数:
农作物种业是中国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但是,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国际种业巨头的冲击,中国的种业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如果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的粮食要想端在自己碗里,实为不易。“如果种子无法掌握自己手里,我们至少一半的饭碗将看别人的脸色。”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首位农业史博士曹幸穗说。
市场大国,种业弱国
我国目前的种子市场已经高达650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由于科研等差距,我国的种子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差。“在育种方面,我国是大国、弱国,在出口方面我们是小国。”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告诉本报记者。
公开报道数据显示,自2001年起,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来华开展业务、抢占市场。美国的孟山都、先锋,瑞士的先正达,法国的利马格兰,德国的KWS、拜耳……截至目前,包括全球前10强在内的外国种业公司陆续在华“跑马圈地”。
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约95%的甜菜、50%以上的食葵、部分高端蔬菜,都是外国品种。外国种子在国内的生根发芽,恰恰反应了我国种业的薄弱。
不能仅靠一个袁隆平
曹幸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我国种业落后有历史原因,因为我们起步晚、基础弱。要想解决我国种子基础薄弱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我国从事育种的人才难题。
种子研究是一项高科技研究,对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较高的科学素养,还要能够吃苦,至少能够坚持在农田里研究至少三十年,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高端育种人才。曹幸穗认为,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才代表,但遍观中国,能有几个他这样的科学家。
我国的农业研究与美国等国家不同,后者主要依靠大型巨无霸企业,他们本身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完备的科研团队、激励机制,每年用于科研方面的经费亦颇为可观。
但中国的种子企业不仅集中度低,而且科研经费亦很少。此外,我国的主要科研力量还不在企业,主要集中于一些农业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而这些机构的评价体系,并不重视育种成果,也不重视市场效果,只看论文数量和质量。
振兴种业首先认清差距
“真正走向种子强国,首先要认清差距,做好顶层设计,这样才能缩短追赶的距离。”曹幸穗说。
目前,国家对于我国种业亦空前重视。国务院在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出台3个文件,全面部署种业发展工作。
近3年我国种业兼并重组进程不断加快,种业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106家,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前50强种业企业销售额已占全国30%以上。
即便如此,我国种业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不小。但是曹幸穗认为,要想在种业领域追赶发达国家,不能操之过急。他告诉记者,作为高科技行业,每一个好的种子产品的形成都要经过很长的周期,有的甚至超过20年。 (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