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农业 粮食安全靠专业化生产

“2014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云集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中国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韩群力、美国加州政府国际商务经济部部长Brian Peck等众多海内外知名嘉宾。

2014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

论坛围绕着“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农业”展开了热烈讨论。农业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官员、学者、企业家以及普通民众都担心“粮食安全问题”。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就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他表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 要坚持立足国内。”
在论坛上,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透露“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现在低于90%”,他表示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政策首要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20字方针”,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韩俊特别指出“适度进口这句话,以前是从来没有直接写入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
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小麦、稻谷等口粮基本自给,但是大豆、糖类、奶制品等进口量巨大,特别是奶制品的进口呈爆炸性增长,一季度进口接近100万吨。在随后的演讲中,中国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在演讲时指出,中国每年要新增加消费1000万吨粮食、80万吨肉类和40万吨食用油,增长迅速,对保障自给率有一定压力。
一直以来,“中国需求”被视为拉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很多人担心,中国庞大的粮食进口将使得国际粮价大涨。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建议,我国应稳定释放粮食进口需求信号。他称,很多人担心中国粮食进口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影响,出口国担心中国不进口它的农产品,这三方之间需要沟通,只要中国的进口需求信号是均衡的、缓慢的、有序地释放出来,国际市场的产能会逐步调动,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又不至于对国际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韩俊在演讲中指出,现阶段对粮食自给威胁较大的因素是,在广大地区,种粮食已经很难让农民赚到钱,纷纷改种经济作物,如此一来,“以我为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个目的有可能就会落空”。他建议“鼓励建立适度规模的农场,特别是家庭经营的农场”。
时下不但出现了土地抛荒的情况,而且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偏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计算,按照实际劳动时间计算的话,我国的谷物农业劳动生产率大概是美国的5%,但是我国的农业工资是美国最低收入的20%,于是,我国一斤粮食的人工成本要显著高于美国。
这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原因之一。
外有价格更具竞争力的粮食,内有小农经济生产、土地抛荒等种种弊端,中国农业该如何改革?
熙可集团首席执行官朱演铭给了一个建议——把中国的小农经济引向适度的规模经营的改革当中去,吸引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沿的先进国家的农业、农场企业家和农场主,鼓励和协助他们把国际先进的农业科技、农业技巧、专业技巧以及最佳实践的经验引入中国,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和中国的农商企业家一起成为中国三农改革的生力军。
他指出,专业化生产方式才是中国农业的未来方向。
专业化生产需要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极大的转变,也需要更多的投入和人才,对此,无锡市副市长刘霞深有感触,她表示现在农业现代化存在五大瓶颈,是制约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中特别是土地和法制的问题,是应该政府全力来解决的,其他的像人才、科技和资本这三方面的问题,是需要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来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