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如何发放种质
中国玉米,2013-07-27,http://chinamaize.blog.sohu.com/272375780.html
有人质疑:“我们引进了大约300份美国商业自交系,均非转基因。请问为什么没有分发给全国育种家直接利用?”
我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1.第一轮引进120份美国自交系
2005至2006年引进的120份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已多次向全国科研单位和企业公开发放。令人振奋的是,全国许多地方的育种者已经从这120份美国自交系中筛选出部分好用的材料,育成二环系,取得初步成绩。例如,西南地区某育种者从120份美国自交系中找到了改良昌7-2的好材料,改善了株型和穗位,并提高了与郑58的配合力。他在8000-10000株/亩的密度下选育自交系和在6000株/亩的密度筛选杂交种,育成不错的自交系和杂交组合。
以往是申请者根据目录或田间展示选择需要的自交系,收获以后,我们通过特快专递把种子邮寄给申请者。每年发放种子的时间是春季南繁结束以后和秋季南繁之前。那时候,每年最多发放不超过七千份次,但消耗的人力和财力非常巨大。2012年春季和秋季改为向提出申请的单位一次性趸发120份自交系。这是第一轮发放工作的扫尾。
趸发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惹来少数专家教授的闲言碎语。以后,改为通过玉米产业体系各试验站在当地鉴定、筛选和展示,就近向科研单位和企业发放从120份自交系中筛选出来适应当地的少部分自交系。等于我们的试验站在各地方做了初步的前育种研究,然后针对性地发放。
以往每一次发放都在网上公布信息,一些企业不进入中国玉米博客,不关心这类消息,不等于我们没有履行告知义务。现在停止趸发,改为在各地试验站筛选、展示和发放。企业、科研单位和育种者可以就近到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试验站参加田间开放日活动,向试验站申请展示的种质。各地育种者应与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试验站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以后,对第二轮和第三轮引进的种质都采取二级发放的办法进行管理。
2.第二轮引进180份美国自交系
2012年引进180份美国解密的商业自交系,经过试验站分头繁殖,将其中160份普通玉米自交系分三批循环发放,到2013年10月体系内部才能发放完毕;到2014年10月,与体系对接的五十家合作企业才能循环发放完毕;到2015年秋季,才能够通过各地试验站向社会公开展示和发放筛选出来的少数自交系。2012年,我们发出近2万份次种子。一些人暂时得不到,不等于我们没有发放。
这个工作量浩繁而严密细致。估计2012年我们在繁殖、鉴定和邮寄种子方面的花费在30万元左右,其中特快专递涉及的费用占四分之一。预计到2015年结束时,累计支出将接近100万元。这个费用相对于超级玉米每年上千万元的穿梭浪费是很少的,但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计划外费用。
3.依靠公益性机构做前育种研究
中国农科院自2000年以来,免费向社会发放玉米种质资源,规模逐年扩大。2012年引进180份美国商业自交系,经过7家单位分头繁殖、6家单位联合鉴定和6个试验站循环发放,已经感到很吃力。今后,联合鉴定的对象、范围和规模还要扩大,仅靠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引进、繁殖和发放种质是不够的,应发挥社会力量合作来深入开展这项研究,才能满足更广泛的需求。如果有人急于获得自交系,可以向中国农大的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提要求,他们是公益性平台机构,有责任发放种质资源。国家给他们的经费很多,而且职责所系,应该向他们索取。
在我们从美国引进自交系的同时,国内也有科研机构和企业引进了大同小异的美国解密自交系,还有一批我至今没在意的GEM自交系,甚至还有少量未解密的转基因自交系。如果需要,可以找他们索取。在目前阶段,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不涉足转基因业务,绝不涉及未解密的商业自交系。
二、信息比种质更重要
整理和公布相关信息比种质本身更重要。这是国内外育种者的共识。如果说引进、繁殖、发放400份美国自交系发生的费用需要近百万元,那么研究相关信息将付出数倍于此的费用,而且耗费的种子量还特别多。这些信息包括主要病害反应,对非生物逆境的反应和配合力信息。如果谁以为这些事容易做,就让他试一试,然后再指责别人。这也是为什么玉米育种的国家平台至今不愿意做前育种研究的主要原因;为别人做嫁衣裳,捞不到商业利益,自然没有积极性。果不其然,有人在中国玉米博客发贴指责,已经证明了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以后谁还愿意干?!这类人应该去找玉米育种的国家平台述说你的要求。
三、两级发放,前育种研究是商业育种的基础
引进美国商业自交系并不一帆风顺。引进时要在网络上做足功课;引进以后要扩繁种子,经过检疫和鉴定,才能逐批向全国发放。这个工作量很大。首先向体系内部8个育种专家,50个试验站,50家合作企业邮寄种子,然后给植保、肥料和生理专家准备大量种子做抗逆性鉴定试验,这些都需要投入浩繁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即使开足马力加紧扩繁,分组循环发放,仅满足体系内部也需要2~3年时间。
有大牌专家教授说我们如此大规模发放美国自交系是误导全国,误导年轻人,是在浪费时间。听这么一说,罪过甚大矣。希望大牌专家和教授公开亮相,从理论和技术上正面指教,怎么做才不误导全国。讨论学术或业务,是正大光明的事情,不要小里小气地只在背地里说坏话。你们都是大人物,国家每年给你们大量经费,有责任指导中国的玉米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指导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以支撑中国的种子产业发展。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很乐于改为通过试验站二级发放种质。第一步,经过繁殖,分三批循环趸发给各个试验站和加入国家体系的50家合作企业。这一步需要2年时间。第二步,试验站经过繁殖和初步鉴定,从中筛选出少数适应的自交系,经过展示,供企业和科研单位选择和申请。与此同时,植保和生理专家对这些外来种质在多个合适的地点进行抗逆性鉴定,预计3~4年以后可以陆续获得比较可靠的信息。
二级发放和系统的前育种研究过程当然要花费时间和金钱,但能够防止“误导”全国,“误导”年轻人,防止浪费大家的时间。有时候,专家教授的闲言碎语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只是希望那些说闲话的专家教授们也参加进来,哪怕只是用你的慧眼帮助大家识别哪个自交系有用,哪些自交系“没用”,或者指导青年人如何改良和使用美国商业自交系,如何改良中国玉米种质,提升育种能力,这也算是为中国种业发展做了点实事。
四、改良是基础,创新是根本
引进的美国商业自交系,其中某些骨干系在先锋或孟山都育成数十个杂交种,还衍生出40-50个二环系,但这些商业自交系在中国普遍有缺陷,因为中国玉米产区的病害流行条件比美国玉米带更复杂更严重,所以不要抱着直接用的心态。直接用不但做不到,而且反映出心态不成熟。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得到这些商业自交系就是走了捷径,捡了大便宜;引进数百份美国解密自交系只是为商业育种奠定了部分种质基础,代替不了在中国条件下的自主改良与创新研究。
过去二十多年里,我见到或听到许多人兴高采烈地从国外弄回许多自交系和其他种质资源,可至今没见他们育出新品种,甚至没有改变育种方向与思路,也没见他们提高了创新能力。我们鼓励独立自主的系统研究和创新,不鼓励任何人侵犯知识产权。如果什么人以为拿了美国商业自交系,立刻就能育成突破性的新品种,还是别费心思了。换个职业,去别处干点省心的活计。
五、关于国家项目
第一轮引进的120份普通玉米自交系和100份特用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繁殖和发放),还有一些其他材料,是通过项目引进的。2012年第二批引进的180份自交系,没有专项支持,只好纳入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业务范围,与全国共享。今后,需要时间继续繁殖、鉴定和发放。由于没有专项经费,需要克服体制困难。一些人有专项经费长期支持,还有人因此获得国家大奖。应该去咨询他们。
六、独立申请、一次机会和诚信条件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人得到体系发放的自交系。申请种质资源,就要放下身段,以单位独立申请;每个单位只有一次机会,不可能向同一个单位的多个课题组重复邮寄种子;收到邮寄的种子以后,要及时返馈经法人签字和单位盖章的接收函。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每个单位内部共享资源和每个单位只申请一次,以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对于任何有过剽窃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都不提供种质。例如北京市农科院和黑龙江农科院、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的个别课题组。对天下好人一时半会儿还发不过来,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和资源向坏人提供服务。
这一条吓住了许多人。其实我们掌握的黑名单不过11人,集中在少数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但不敢提申请的人却很多。这就不是我们的问题了。但话说回来,凡是有过剽窃和不良经历者,还是别提申请的好。希望他们吸取教训,改邪归正。
省级农科院下属研究所可独立申请,但地市级农科院等同于研究所,不单独受理下属机构的申请。
中国农大情况特殊,内部有不同单位和不同需求,虽然不是独立机构,但他们的主要专家提出申请,我们都分别满足需要。至今,中国农大提出的申请次数最多,但每个专家申请的数量比较少。这说明他们的针对性很强,研究水平较高。现在,改变了发放途径,更有利于灵活、快捷和方便地扩散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