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煌:问题讨论——前育种研究是第一要务

本文来自张世煌先生的博客:http://chinamaize.blog.sohu.com/207874158.html

在“黄淮海地区的玉米育种问题”第五节“种质扩增是第一要务”我写道:

改良郑58、昌7-2 和先玉335的两个亲本难度都很大,……这很像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各国育种家难以改良和超越Mo17那样的困难局面。……那就慢慢积累。……无论改良郑单958还是先玉335的亲本,都需要输入新种质,即种质扩增开路。无论中国企业还是跨国公司,要想在黄淮海取得育种突破,就必须开阔思路,使用热带种质和美国商业种质,甚至使用中国地方种质。这已经被国内外育种者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所证实。

这一段话内容很丰富,叙述了六层意思:

郑58、昌7-2和先玉335的改良难度大;类似Mo17的改良难度;四平头种质的改良状况;现在进入积累阶段;跨国公司已经在利用美国种质改良四平头种质;热带种质、美国种质、地方种质。

在这六层含义中,最关键是明确了我们目前正处于种质和技术的积累阶段。商业育种到了这个阶段,应不再重蹈“狗熊掰棒子”的覆辙,更不要“走猫步”。科技创新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和资源(或环境)约束两个诱导因素。上述6个层次的分析实际上反映出资源约束和技术需求。有效种质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商业育种的第一限制因素。

我们手里掌握的种质资源已经不算少,包括美国历史上很重要的骨干自交系都发放给大家,但还是竞争不过跨国公司,还是没有育成突破性的自交系和杂交种,除了石雷和华中农大的徐老师,甚至没有人讨论过那些自交系。这就反映出当前我国玉米育种的真实能力和水平。需要时间积累是一方面原因,着急了不行,但更重要的是鲜有人对这些种质进行前育种研究。难怪有人说,前育种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商业育种的能力和水平。

博文上载以后,网友藕诚(http://awen2009.blog.sohu.com/)写来4次跟贴,可能是由于我最近强调研究美国种质比较多,担心我放松了对热带种质的改良,所以补充了我文章里论述不足和不透彻的地方。

藕诚告诫我们,在黄淮海玉米主产区,郑单958是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说明该品种拥有适应本地区的最广泛的有利等位基因;但不是所有的有利等位基因,所以依然有很大的改良空间。

读赖锦盛的文章,所附的数据信息部分,在几大骨干自交系之间比较了近300个基因位点:郑58缺的基因,在沈5003或X178中有,另一种情况,郑58缺的基因在其他骨干系中也没有;这就需要引进外来种质,你已经为我们引进很多了,美国和热带的。今后怎么用,需要评估,即“前育种”研究。实践表明:美国解密的骨干系,代表着玉米集约化生产方向(机械化,增密度等),价值很大。(藕诚)

热带种质,如Txupeno,Tuson,Cuba164,SGS-1(=Stay Green/Suwan1),Pepitilla 等含有利和稀有等位基因,不要放弃,虽然周期较长。外来种质利用,正像张世煌老师强调的那样:要本土化。向本土骨干种质渐渗外来种质,是为了解决上述第二种情况:“郑58缺的基因在其他骨干系中也没有。”然后过渡到精细化育种阶段(像刘学汉,贾了然,堵纯信等老专家那样),利用第二性状,或MAS紧扣生产实际进行育种活动。(藕诚)

玉米育种,功夫应下在前育种上,经验不多的新人有条件的可采用MAS,育种经验丰富的多用第二性状(secondary traits); 所谓第二性状,即具有相关性质的性状,如ASI与耐旱性相关,雄穗主枝与分枝长度之差与穗长相关;植株最下节间长度与抗倒伏相关;先吐丝后散粉与果穗秃尖相关等。采用单倍体诱导技术,能提高效率;得到优良基因型的几率也高,因为是进行配子选择。(藕诚)

藕诚的提醒非常重要。在当前模仿育种和“搭车”育种盛行的大背景下,我们很需要像石雷那样深入研究美国种质,也要像华中农大徐教授那样研究热带种质和美国种质。中国的商业育种者不但要在同行之间竞争,更要与跨国公司竞争。跨国公司并不神秘,虽然我们在商业育种的资源整合与配置方面学不来,但某些简单的管理方法、育种方向、理论和技术路线都是能够做到的;沿着已经证明是成功的方向,开展自主创新是能够做到的。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在前育种研究方面开辟道路,通过系统研究,带领体系内外的育种者培育创新型自交系和杂交种。所以,该做的功课一定要做足。

我们早就知道种质资源对商业育种的重要性,但拿不到手,就无法投入种质扩增的实践。二十年来,我们引进了许多热带自交系和群体,而且积累了大量信息。最近强调研究美国种质,是因为我们已经引进大量美国自交系和群体,积累了大量信息,并发放给国内育种者。有了这些种质和信息资源为基础,我们才有条件研究美国种质,而绝不是只研究先玉335及同档杂交种的几个亲本系。我们的种业要提高创新能力,要追赶和超越跨国公司,就必须在模仿和“搭车”育种的同时,深入研究种质特性和育种的技术路线。我一直认为,育种的理论研究(如技术路线)要落实到种质。现在已经具备了这个基础,但缺的是对种质的深入研究。所以,得有人像石雷那样深入研究国内外的玉米种质资源。

中国育种者缺少对种质的系统研究,所以投资效率低。于是我不得不强调前育种研究,这是一个国家玉米商业育种必不可少的基础。现在陆续拿到近千份美国和CIMMYT自交系,必须配合大量有用的信息,否则,大多数中国育种者仍无法正确使用这些自交系,更别说还有数百份群体和其他育种材料。

石雷、藕诚和华中农大徐教授,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商业育种思想体系。就像一些美国教授那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深入研究种质基础,这在中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但所提供的信息对商业育种将是决定性的。当我们培育出新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时候,不应忘记还有一些公益性科研人员在给大家做前育种研究,他们提供的改良种质和信息是商业育种成功的基础。前育种研究所衍生的种质和揭示的客观规律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