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谈种

来源:新华网

首先,种业发展的现状。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80年来,我国种业取得长足发展,良种科研体系和种子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市值650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种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种子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薄弱,育种资源和高端人才仍然不足,与国际大型种业公司差距较大。

1、我国种业发展即将进入商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以国务院8号文为标志。在世界种业的情况有这样几个阶段,一是1920年到1970年是公益性种业发展阶段,71年到90年是商业化种业发展阶段,91—至今全球化种业发展阶段。我国的种业在90年以前还是种业完全实行计划管理,90年代种业开始向市场转变,二十一世纪至今种业进入市场化的发展阶段。

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1年国务院8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种子企业作为商业化育种体系核心地位得到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大幅提高,鼓励和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行业迎来新的高速发展期。

12年全球种业市场市值450亿美元,其中种子市场价值120亿,占全球市场26.7%,中国种子市场90.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0.1%,15年我国市场销售额将突破900亿元人民币,约142亿美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销售市场。

3、具有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已经初步建立。60年发展的基础,我国育种理论和技术不断进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成较为完整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储备总量为41万份,位居世界第二,卫星城种业基因资源优势奠定了基础。各类组学方法高通量、高效转化的技术平台,为功能基因、分子标记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4、国际跨国种业巨头聚集进军我国种业市场并加快知识产权布局。跨国公司主要通过投资贸易三种形式进入我国种业市场,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加剧在我国进行研发布局。从现在来看,世界排名前20位的种业外商宣布进入我国,在我国投资设立持有有效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农作物种子企业共有25家,主要推广面积在大幅度增加。11年达到333.6万公顷。

知识产权保护种业研发成果、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国际种业巨头在知识产权领域处于垄断地位,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相关专刊垄断地位更为突出。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全球通过专利合作协定途径申请转基因技术专利总数91572件。美国占了5.7万,日本是7800,中国只有1800,我国转基因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等大型跨国公司,约占中国申请总数的2/3,中国目前转基因的专利2/3控制在外国公司的手里。

二、我国种业知识产权取得明显的进步。

种业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种业知识产权能力,不断提升运用保护管理知识产权的水平,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过去的20年来,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产权事业发展迅速。

1、知识产权创造力不断增强

以新品种保护为核心的种业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发展,调动全社会育种创新的积极性,种业领域品种和专利申请授权大幅度增加。据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统计,04年以来,我国品种申请量一直剧第四位。

农业知识产权申请量是1.1万,授权量是4018,农业专利是40万,授权是21万,

品种选育推广水平稳步提升,01—10年通过国家审定的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和大豆作物品种共1342个,新品种更换5—6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经超过40%以上。

种业企业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已经发展到100余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