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小麦覆陇黄——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
发表日期:2014-05-24 02:05AM 阅览次数:
他育成的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6亿多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导品种。其中的“扬麦158”品种,成为上世纪末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1962年从南京农学院毕业后,程顺和就开始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程顺和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就这样与培育希望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每年从秋播到夏收的9个多月,无论风吹雨打、烈日酷暑,都要在田里粒播、观察、记录、测试和对种子进行考察。为了更好地观察小麦生长情况,程顺和将自己的房子选在了试验田附近。他说,挨着试验田晚上睡觉才舒心。
程顺和长年累月呆在试验田、温室和实验室里,每个生长周期都要对繁多的育种材料观察记录、选择鉴定。到了小麦成熟前关键选种期,他更是从早到晚都“泡”在地里。
不仅对自己是这样的要求,程顺和还经常提醒年轻的育种人员,不能老呆在实验室,要经常下田——如果只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分子育种实验,而不到试验田里看表现,很难研究出有实际价值的成果。
程顺和说,育种工作已经融入到了他的血液,即使外出考察开会,只要看到性状表现优异的材料,他都会及时征集,及早配组,立即将杯子里的水倒掉,将种子泡进去,用毛巾包裹起来,这样,回到单位种子能够更快地发芽生长,缩短研究周期。
辛勤耕耘换来累累硕果——“扬麦5号”“扬麦158”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扬麦158”的育成,还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生育后期温暖湿润生态区大面积丰产与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相结合的难题。
近年来,程顺和又运用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结合,将一系列抗白粉病新基因转入大面积品种,育成扬麦10、11、12号,这些新品种成为长江下游主栽品种,累计种植面积4200万亩。
针对我国北纬33度沿线水土资源丰富,适合小麦生产的特点,程顺和提出一项“南上北下”的新育种目标,充分利用南北大面积品种的育种成果,改良北方品种的赤霉病和穗发芽、南方品种的抗寒性和产量潜力,提高该区域粮食生产水平。
据他介绍,北纬33度线以南的小麦抗赤霉病效果好,但丰产性和抗冻性有待提升,以北地区的小麦丰产效果较好,而抗赤霉病性和抗穗发芽性较弱。如何发挥南北双方大面积品种的优点,培育出综合性能较好的新品种?程顺和正在以滚动回交的方式,发扬优点定向改造缺点开展遗传标记聚合育种工作。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副所长周如美说:“程院士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给团队,他希望即使是自己作为学科带头人退下来了,这个育种团队仍会一如既往多出好品种、好材料、好方法,继续为粮食增产有所贡献。”
程顺和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全球第二、产量全球第一,但育种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种业安全要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这样才能加快推进现代化种业发展。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