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东:大棚西瓜丰收后的冷思考

记者观察

今年大棚西瓜丰收在望

9日上午,双甸镇千亩设施农业园内,东台瓜商王小平正带领工人将一箱箱特小凤西瓜装上大卡车。经朋友介绍,他到这里收购西瓜,没想到如东的西瓜品质这么好,在安徽、湖南市场十分畅销。现在他每两天就来这里批发一趟,一次就达40吨。“这块地是第一次种植西瓜,产的西瓜皮薄、瓤甜,口感好!”王小平赞不绝口。

园区内的10多家瓜农都来自东台市,韩素铁就是其中的一户。她和爱人在这里承包了50亩大棚。“在来这里之前,我也到其他地方考察过,相比之下,发现这里的土质更好,非常适合种植西瓜。加上这里交通便捷,园区的道路、排水设施也很完善,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到这里投资。”韩素铁告诉记者,今年的西瓜长势十分好,从4月26日开始,西瓜陆续上市,这一茬预计每亩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

在韩素铁的西瓜大棚里,30多个农民工有的在采摘西瓜,有的在装箱,还有的在挑运,大多数是妇女和老人。73岁的村民许金拓是张庄村人,他每天到大棚里帮着装装箱,收入五六十元。“上年纪了,不然,帮着挑运西瓜,每天200多块呢!”老人略带遗憾地说。

双甸镇人大主席钱设介绍,该镇千亩设施农业园在石甸居委会和高前村,其中,石甸居委会有700多亩,高前村有300多亩,建成连片的大棚,全部招引东台等地的瓜农种植西瓜。石甸居委会党委书记吴曙春告诉记者,该居委会流转了780亩土地,涉及农户200多家,他们用了90天时间,以每亩1000元的流转费,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同时加大投入,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吸引了12户东台瓜农来这里种植。今年上半年的天气晴朗,光照充足,西瓜铁定丰收。流转土地的农民效益也不错,不仅每亩有流转和农业补贴,在园区打工还有一笔不错的收入,比纯粹种粮划算很多。同时,居委会对瓜农每亩也收取一小部分费用,增加了村营收入。

初夏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一辆辆装满西瓜的卡车和一张张笑逐颜开的面孔,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图画,面对此情此景,记者思索了良久……

记者三问

一问如东农民,为何丢弃“西瓜”捡“芝麻”?

种植50亩大棚西瓜,一茬就可以收入50多万元。东台瓜农韩素铁在如东的瓜地里抱上了“金娃娃”。而对于流转土地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收入是多少?每亩1000元的流转费、100多元的良种补贴和隔三岔五到园区帮工的收入,对于一个有3至5亩地,又上了年纪的农民来说,一年收入1万元,这比自己单纯守着3亩地划算了一些;而对于一些年轻的农民,外出到工厂打工,年收入大约在5万元,这又更划算许多。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如果是他们自己在这里承包50亩地种西瓜,那半年的收入就是外出打工一年的10倍。

我们不眼红外地瓜农到如东可观的收入,那是他们靠辛勤劳动和把握市场机遇获得的应有回报。我们只是感叹,如今,我们本土的一些年轻农民,他们怕苦怕累怕脏,不愿意守着土地过耕种的生活,他们看重的是在工厂打工的“体面”和舒适,宁可放弃手头的“西瓜”,也要去追逐外地的“芝麻”。记者在村里看到,留守的都是老年人,园区想找一两个挑瓜的都找不到。殊不知,靠给别人打工,可能永远是打工者;而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家致富,那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让别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发财,自己外出“讨生活”,对于那些一味地逃离土地去打工的“新农民”来说,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呢?

二问设施农业,都长西瓜谁种粮?

走在我县的农村,一排排钢架大棚整齐排列,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据了解,仅去年,全县新建千亩综合示范园区19个,其中掘港、曹埠、马塘、岔河、新店、栟茶、洋口等镇新增千亩农业园2个,全县新增高效农田17.1万亩。但记者留意到,这个季节,除了种植葡萄和大棚蔬菜的外,几乎所有的大棚都在长西瓜,且大多数都是外地瓜农种植。且不说,几万亩的大棚,对我们传统种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安全是否造成威胁,单凭这些西瓜,对市场又有多大的冲击。一味地跟风种植,教训过去也有过,几分钱一斤的青花菜,就是最好的佐证。

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大势所趋,但设施农业不是简单的大棚西瓜,那样的结构似乎太单一了。我们还能不能种点其他什么?或者说,我们能不能在粮食种植的高效高产上多做些文章。难道种粮真的就收入低、没钱图吗?答案是“NO!”吉祥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王小峰就是成功的种粮人之一。王小峰在马塘镇创办了一家预制场,去年又在马北村流转300亩土地,当起了农场主,一茬水稻让他收入10多万元,比办预制场效益还要好。而在如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千亩现代农业园内,记者注意到,防虫网、钢架大棚、温室大棚、育种中心、全自动育苗生产线一应俱全。该园区种植的大棚水稻,大米每公斤卖到20元。因此,不要谈及现代农业就往大棚西瓜上想,思路开阔一点,种植粮食同样大有作为。

三问当地村组,瓜农走后地咋办?

日益增多的西瓜大棚,也让一些村民忧虑,这样大面积的西瓜种植,对我县的土地资源会不会有影响呢?一般来说,土地连续种植三年西瓜就无法再继续使用了,因为西瓜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易发枯萎病及其它一些病虫害,因此瓜农们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种植一两年就卷铺盖走人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县多采用大棚西瓜—水稻轮作高效生产模式,俗称“千斤稻万元钱”模式,利用水旱轮作、减轻病害、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但外地瓜农是不会呆在这里长一熟没有太多效益的水稻的,他们走后,这些已不再适合长西瓜的土地接着谁来种?光是这笔可观的流转费就会让镇村难以应付。据了解,各村土地的流转费用大多是先由镇村垫付,待招商后,再从投资者交纳的费用里扣除。但瓜农走后,每年的流转费用谁来出便没了着落,他们交纳的费用基本上用于先期的流转费和基础设施建设。接下来没有太多收益的一熟,则由镇村来买单,或者是由村干来集中种粮,然后再出租,由此陷入了投资—招商—再投资—再招商的无限循环之中。倘若由本地农民来承包,实行有秩序的轮作,或者外地客商承包时,签订一个固定周期的合同,也许这样的情形就不会发生。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势在必行,高效规模化种植更是现代农业的前提,一方面,本地农民要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也要进一步健全为农服务体系、保障体系,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