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同良:玉米地里走出的“贵州袁隆平”
如果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让中国甚至世界人民吃饱了肚子,那么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原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傅同良对玉米的研究,对于高寒贫瘠的贵州土地资源,具有现实意义,让很多人成功脱贫致富。
“玉米成果”在南方推广
傅同良,男,汉族,1958年4月出生,贵州遵义人。他是享受贵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也是贵州省省管专家。
傅同良今年已经56了,可一走进田间地头,他就像小伙子一样充满干劲。多年来,傅同良走遍贵州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优势明显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利用贵州丰富的糯玉米及抗寒耐瘠品种资源,主持育成并通过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玉米新品种10多个。
傅同良主持育成的优质糯玉米品种筑糯5号,是贵阳市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国审农作物品种,也是贵州省通过国审的少数几个农作物品种之一,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傅同良主持推广的筑糯1号、筑糯2号品种,已在我国南方13个省市区示范推广140多万亩,平均每亩比原种增收800多元以上,累计使农民增收近12亿元。
筑黄1号普通玉米品种自2004年审定以来,结合配套栽培措施示范推广60多万亩,较对照增产15-20%以上,该品种将对贵州省粮食增产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审定的硬粒型普通玉米筑黄2号,在云南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玉米专家爱上“种豆”
傅同良不仅是玉米专家,还是一名“豆”专家。他承担国家攻关任务的食用豆类资源收集研究工作,对贵州省10个大类豆种资源进行广泛收集、鉴定、整理等研究,编写出包括1092份品种的《贵州省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编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目录》,并成功进行了开发利用。期间,他还上交国家种质资源库400多份地方品种,使一些优异的食用豆品种资源得以在国家资源库中保存下来。
最近8年,傅同良在贵阳及其周边地区主持引进、推广中优85、B优827、临奥1号、鄂玉10号、黔油18等16个水稻、玉米、油菜新品种,共42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2亿公斤、油菜籽800多万公斤。另外,还培训农民8000人次以上,提高了农民素质。
“实力派”的专家学者
走到土地中,傅同良在玉米和豆类培育上取得丰硕成果;回到书桌上,傅同良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他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玉米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1篇,其中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上的《33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主成分和距离分析》一文中,提出的“糯玉米杂优遗传距离理论”,不仅填补了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还对我国糯玉米育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贵阳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除了学术上的成就,傅同良还先后获贵州省农业先进工作者、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贵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阳杰出人才、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荣誉或称号。这位“实力派”的专家学者,用自己的兢兢业业换来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