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撬动征信行业 大数据驱动信用经济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记者王晓洁)多年来不温不火的征信行业正在被互联网金融的浪潮所推动。电商供应链金融、P2P(网贷)平台、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都在倒逼征信业的进步。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七届科博会金融论坛上,专家纷纷表示,健康、繁荣的征信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予以支持,鼓励征信行业的市场化。同时,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将网贷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
行业骚动:互联网金融倒逼征信
央行发布的《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征信机构150多家,征信行业收入20多亿元。
而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征信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窗口期”。
成立于2007年的P2P机构拍拍贷就是被“逼”着建立了征信体系。拍拍贷CEO张俊说,公司通过采集借款人各个维度的在线数据判定其违约成本,给出可贷额度和风险定价。截至2013年底,拍拍贷共有200万注册用户,交易规模16亿元。
一些P2P公司将征信业务外包。北京安融惠众征信有限公司的9成客户都是P2P企业,公司总经理常胜表示,征信缺失是P2P机构很头疼的问题,借款人多重负债、拖欠还款和逃废债务等信用风险问题突出,因此,需要第三方机构考量借款人风险。
试水征信的还有电商。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依据数据分析为小商户提供小额短期信用贷款。截至今年2月,阿里小贷累计发放1700亿元贷款。
征信监管环境的不断完善也为行业注入了动力。去年3月,《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征信行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当年12月,《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施行,详细规定了设立企业征信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的准入门槛。
立足数据:三类主体掘金征信
目前,互联网金融带动下的征信活跃主体主要有三类,背后的动力都是数据挖掘。
第一类:电商企业,利用平台沉淀的商户数据,考量借贷风险。除阿里巴巴,其他电商也纷纷出手。京东商城2012年起与银行合作,向合作伙伴提供基于交易数据的贷款;同年,苏宁电器宣布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第二类:P2P企业,自行建设征信数据库。拍拍贷、人人贷、信而富等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征信体系。
“网上沉淀的大量信息碎片,都是有价值的信息。”张俊举例说,在社交网络上粉丝数量50以上的违约率可能只有50以下违约率的1/3;凌晨两点后上网客户的违约率是两点之前上网者的两倍多。
第三类:专业征信机构,受互联网金融大潮推动,开展相关业务。如安融惠众、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等。中诚信的业务范围以企业征信、互联网金融平台授信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征信为主,针对网贷平台风控需求量身定作风控模型、贷前信息采集的业务品种,阿里巴巴就是其客户。
如今,安融惠众已有207家会员,9成是P2P机构,会员间可共享信息。截至今年4月底,安融惠众的征信平台具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量近60万、日信息查询量约5000次。
蓝海机遇:商业模式待探索
作为新兴行业,面向的互联网金融的征信仍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政府信息孤岛林立,收集数据困难。政府是掌握数据的“大户”,但是,其往往不愿意公开信息,或是各部门信息散落,没有联网,加大了征信机构搜集数据的成本。
其次,各家公司“自立门户”,游离于央行的征信系统信息之外,缺乏整合。央行的征信系统是指2006年建成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12年年底,已为8.2亿自然人和1859.6万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但数据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网贷机构的数据未被纳入其中。
第三,商业模式尚不清晰。中国的征信环境发展尚不健全,很少有企业单纯依靠个人征信业务实现盈利。
业内人士表示,健康的征信行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予以支持,鼓励征信行业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征信管理处处长袁新峰建议,有必要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将网贷信贷信息纳入征信系统。
至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专家表示,美国成熟的征信业无疑为中国同行树立了标杆。美国征信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形成了三大机构即全联公司(TransUnion)、艾贵发公司(Equifax)和益百利公司(Experian)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家公司收集了美国1.8亿人的信用资料。三家大巨头均使用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费埃哲”(FICO)开发的评分模型,消费者的信用卡信息、购车、犯罪信息等都与之关联。
“很多中国企业和个人还缺乏征信的意识,这个市场仍在培育阶段,这正是未来的商机所在。”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双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