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而有时,这个认识过程过于漫长,由此而啷个儿了我们很多时间。就如同我们在小麦育种中挖掘“株叶形紧凑、叶片上举和夹角小”的类型一样,可能资源在某一个时间段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它已经被我们利用(不一定是按照“株叶形紧凑、叶片上举和夹角小”目标性状而利用的),更甚至在我们的组合后代中已经出现了这种目标性状的个体或群体包括品系,但由于我们认识或认知以及环境影响的不到位,而忽略了这些的存在。

今年从已经表现出的各种征兆来看,将是一个小麦高产年的“底子”,虽然在这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因素,但主流的因素没有改变,甚至还在加强着。而出现的一些不利因素,按照规律来分析,的确又表现得太正常了。道理很简单:1 、适合小麦生长的年份,同样也更适合小麦某些病害、虫害的生长;2 、适合小麦生长的年份,往往造成小麦的群体过大,植株撺高,让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突显。我们要接受这些现实。在接受的同时,发现我们的不足,特别是发现我们育种材料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时的缺陷,如果能借此让我们发现点什么对于我们有用的东西也不失是一件好事。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接触到的与小麦相关的“糟糕信息”多是与小麦的纹枯病相关;与小麦的倒伏相关等。

面对这些,从育种上来说,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是束手无策的,因为相关的资源太少了,手头可利用的资源甚至没有,“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吗!就如同小麦纹枯病一样,明确的抗源在哪儿呢?明确可以实施的鉴定检测方法又在哪儿呢?另外就是小麦的倒伏,解决办法除了我们大家所公知的以损失产量为代价的降秆以外,再有就是提高小麦的茎秆质量,可茎秆质量好的明确资源在哪儿?等等,一堆问题闹得我们面对问题,却无从下手。

有些时候,一些问题正面不好面对时,迂回一下是否也可以呢?就如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小麦纹枯病和倒伏一样,我们能否通过改变小麦的“株叶形”来制约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倒伏的发生呢?

对,小麦纹枯病的高发和小麦倒伏的高发都与小麦的株叶型相关,相对的来说,紧凑型,叶片 上举和夹角小(包括叶片下垂)的类型,有抑制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倒伏发生的作用。关于这些依据,可能有人做过。而我,还是感觉上的一种认可,这也是育种人的一种感觉认可!有了这种感觉,要得济于我的一个同行哥们儿“金农夫”的一篇《朝圣-----不朽的经典》博文,和近两天在我的一篇说《小麦倒伏》博文中留言的安徽阜阳(可能同行)网友“xiaobei” 。可惜还没有更多的交流。

昨天一激动,我正经八百的把我自己的后代看了一遍,目的是看看有没有“株叶形紧凑、叶片上举和夹角小包括叶片下垂”的类型。

今天我可以宣布结果了:所有材料中,出现和接近这种“株叶形紧凑、叶片上举和夹角小”的类型,都与良星99,济麦22,良星66和济麦20有关;或许它们在这些方面表现的不太明显,但在其后代中不仅有表现,且可能具有目标性状的超亲表现。

其实,我的一个组合农大211/新麦9号//良星99现在已经到了F8代了,在F5代至今一直有在河南漯河种植,且连年的表现出“目标性状”,但由于我们飞道行不够,没有引起注意;又如,矮抗58的组合后代很容易有大叶片的顽固类型出现,但矮抗58/济麦20的F7三个品系都是小叶上举。我们没有注意的目标性状的遗传力很高啊!再者,包括我的一个照片中的小叶零夹角也是济麦22的后代……

图1)济麦22后代,接近0夹角。

图2)旗叶小于穗长。

图3)“二瓦”/蓝小麦的后代品系,叶片下垂明显。

图4)济麦22后代的株型紧凑类型。很完美的啊!

通过这些我们又发现,有些东西(性状)是极其相关联的,譬如说,只有叶片上举的类型才是株型紧凑类型;只有叶片上举的类型,才是小叶的类型;在适宜小麦生长的年份,与其它小麦品种相比,这种(如同良星99)类型,它们的单位面积穗数并没有无限制的增加(从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北京房山所做的“极限密度”试验中,良星99在今年的表现看出),这样也就制约了一些与之相关问题的出现……可能,这些相关联的东西在帮助我们,或在提醒着我们什么,只是我们太过于的迂腐了。

的确,我们的认识受客观事物过程发展程度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而客观过程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酝酿的过程,当客观过程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或暴露时,就如同有别于今年的现象一样,我们的认识就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说,当我们还没有接触或没有见到过什么客观现象的时候,认识很难有一个超越,或许这就是所说的“唯物主义”的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