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杂交小麦之巅——深圳创世纪公司和冯树英团队自主创新实录
深圳特区报,2013-07-03
日前,记者拨通深圳市杰出人才冯树英的电话,58岁的他正在山西运城的杂交小麦育种基地忙活。
他告诉了一个好消息,一个月前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了田间,通过显微镜发现,F型小麦不育系的恢复度稳定,麦穗大,麦粒明显比父本多,杂交优势明显。
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突破了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了不得!”
冯树英的成功,是他40多年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结果。同时也与一座城市有关,那就是深圳,更与深圳一家高科技企业有关,那就是深圳创世纪公司。攀登杂交小麦之巅,见证了深圳自主创新的又一幅跨越身影。
中国的攀登——覆盖黄淮相当“增”4000万亩耕地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突破呢?
小麦长到收割时,植株不会超过一米,但在全世界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眼里,一米的背后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杂交小麦技术。
相关研究始于60年前,由于小麦基因数目是水稻的30倍、人类的5.5倍,称为最难的技术之一。
当时以美国T型为方向,全国至少有几百家育种机构单位参与,像一场人民战争。但是由于方向的错误,美国以孟三都为代表的企业60年都没有成功,国内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亦停滞不前。
美国和别人做不到,冯树英创新团队却做到了。通过从远缘杂交到近缘杂交的根本性转变,前后历经16年的潜心钻研,2010年7月,《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1月1日,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并被农业部第一次以秘密形式予以保护。
同一时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翟虎渠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书,介绍农业领域两项重大科技创新,第一就是杂交小麦研制获得成功。吴邦国、回良玉等时任国家领导人作出批示。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以及深圳等支持指导下,攀登进入了快车道。F型三系杂交小麦技术,列入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国家863计划筛选的最主要项目,堪称皇冠上的明珠。更重要的是,一个项目三个课题,9个单位参与,大多是国字号机构,但由民营研究机构牵头和主持,历史上的第一次!
大面积推广和产业化前景令人无限憧憬。冯树英创新团队选育出的多个小麦杂交新品系,分别比目前全国最高产、推广面积最大的山东济麦22增产12%,比河南矮抗58增产15%。业内专家预测,F型杂交小麦如果覆盖黄淮流域主产区,每年可增产150亿公斤左右,相当于增加4000万亩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可想而知!
冯树英把一生心血所托命名为蓝红研究中心。怎解?他告诉记者,国家专利局的徽章有两个简写字母,一个蓝色一个红色,蓝色代表高科技,红色代表成功,据此取名,寄托美好的寓意。
冯树英的攀登——40年“苦行僧”肩负科技跨越使命
冯树英的杂交小麦技术以F型命名,源自以冯字发音的第一个拼音。从美国技术导向的T型,到中国技术导向的F型,他经历了几十年“苦行僧”式的自主创新之路。
为了坚持理想,从1972年开始,冯树英就一直个人自费和向人借钱搞科研。有时候一年不买肉吃,家里人直心痛。自己、夫人和岳母三个人的工资,几乎都投进了小小的种子。多年来,先后换了22个育种基地,骑坏了8辆自行车。2007年当成果通过鉴定时,终于获得来自政府的第一笔5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
“当时最大的困难,还在于不理解、不相信。”冯树英说,传统育种是远缘杂交,改变思路变成近缘杂交,相当于近亲结婚,解决不育系部分不育、恢复度等难题。当时写了10多封信给国内外专家,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有人还说是谬论。“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太难了。”
创新不是吹泡泡,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育系是突破的基础,是最难点。要从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形成稳定、高产和优质,谈何容易!利用山西选育的品种,同河南、陕西和山东等品种杂交,让小麦不同部位不育集聚,实现全不育,冯树英和他的团队前后花了16年的时间。
有人感叹,如果是国家研究机构的课题组,三年周期后一般要结题,没有超过八年的,随时可能失败或放弃,冯树英的成功,是一个奇迹,完成了他一定要突破杂交小麦技术的愿望和使命。
从2004年起,深圳创世纪公司董事长吴开松敏锐地注意到冯树英的创新,共同的理想让两人一拍即合。深圳创世纪公司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提前介入,同时帮助加速把知识产权合法化,为最终产业化作准备。
“不能让科学家辛勤钻研时,还有后顾之忧,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代表世界水平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而不会因为资金不足、产权保护不够而夭折。”吴开松如是说。
深圳的攀登——开放创新抢占战略制高点
近缘杂交,一个学术字眼,而创世纪与冯树英、深圳与运城的不谋而合,正如这种不可思议的混血,实现了创新元素的优化集聚,加快了技术突破和攀登步履。
冯树英反复对记者说,“没有深圳政府和企业的眼光和环境,杂交小麦的登顶时间很可能会延迟甚至落后。”
没有了农村和农民,但深圳高科技农业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分子。几天前,中国科学院发布了《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提出未来5至10年世界可能发生的22个重大科技事件,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科技将创造新一代农业生物品种榜上有名;中国可能实现的19个重大科技突破,模块育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位列其中。
正是这样的战略视野,让深圳决策层拥有“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气度。在全球范围配置和集聚有效资源,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成功法宝。当时一位主管的市领导对冯树英说,深圳不一定种小麦,政府不会拿你一分钱,也不一定在深圳建设基地,但全力支持您的研究。这种意识和胸怀,打动了冯树英。
深圳的创新土壤和气候,让冯树英创新团队深深扎根。两年前,当时的市农业局上报,拟把冯树英作为市杰出人才引进,按条件,他不是院士,又没有拿过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条件对不上,深圳却不拘一格破格任用。之前的四位全部是院士,而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2011年11月,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等到深圳创世纪公司专门听取发展情况,充分肯定成果,期望立足深圳,做好后续研发和推广工作。2013年1月,市经贸信委将F型三系杂交小麦不育系技术应用与新品种推广,作为重点项目立项支持。
企业的渴求,其实是市场的渴求、体制的渴求。一位对技术痴狂的人,遇上一名对农业执着的人,在一座开放的城市,成为一段传奇。
深圳创世纪公司为什么坚定地与冯树英合作?总裁杨雅生说,如果能破解杂交小麦技术这一世界难题,就是为人类做贡献,即使失败了也是贡献。同时自己是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杂交小麦技术过去60年没有突破,而冯树英的思路很吸引人,有可能是一个重大突破,有助于探索未知的世界。从2004年到2009年,公司对技术不断地进行田间观察,实践证明方向可行。
袁隆平对F型杂交小麦充满期待。他建议,常规用种量是每亩10公斤,F型杂交小麦用种量是5公斤,要考虑如何在播种少的情况下使每亩穗数达到40万个,除品种外,栽培技术是关键。
深圳创世纪公司和冯树英创新团队,肩负更长远、更神圣的使命。
“没有夏尔巴人,许多人攀不上珠峰,深圳创世纪公司就是我攀登征途中的夏尔巴人。”冯树英这样说。现在有许多机构想与冯树英合作,出地出钱,出房出车子,但冯树英认定了深圳作为产业化、国际化的总部和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