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于文静)继去年9月份第四期超级杂交稻在湖南测产取得亩产988.1公斤的成绩后,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表示,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研究正在国内10个省份开展,产量预计要实现亩产1000公斤。

    从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以来,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他和团队培育的稻种被称为“超级种子”,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更以温暖无私的中国形象走进了40多个国家。

    杂交稻——挑战权威超越自我

    民以食为天。30岁时的袁隆平曾亲眼看见过饿死的人。“悲惨的情景对我触动很大,刺痛我的心。这是驱使我不断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重要原因。”他说。

    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坚信水稻的杂种优势,挑战权威,走上了对杂交水稻的探索之路。

    1970年11月,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发现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这让他们兴奋不已。当时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缺乏实际配套。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很难寻觅。

    以此为突破口,袁隆平潜心钻研,先后攻克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等五道难关。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1976年至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

    1995年,奋战9年、历经多次失败,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至10%。中国的杂交稻育种再次超越自我,领先世界。

    超级稻——禾下乘凉消除饥饿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样的稻穗下面乘凉。”袁隆平说。

    水稻夺高产是袁隆平毕生追求的梦想。1997年,67岁的他发起了向超级稻的科研攻关,并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高产攻关目标。

    超级稻的研究与推广,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超级稻在我国累计推广4.14亿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0.2%,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

    尽管已经84岁高龄,袁隆平依然不服老,自称是“80”后年轻人。为了早日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他正在向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攻关发力。“亩产1000公斤,讲起来容易,但这不是一亩两亩田,而是几个百亩片平均亩产量要达到这个水平。”袁隆平说,必须要有良种、良法、良田和良态的配套,这次攻关全世界关注,任务光荣又艰巨,压力很大。

    除了第四期超级稻攻关,袁隆平还有一个目标: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现在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而包括中国在内只有3亿多亩是杂交稻。如果其中有一半种上了杂交稻,那么增产粮食每顷按最低的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他说。

    农民科学家——撒播智慧收获富足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将大半生的时间播撒在大地,到了晚年他仍然奔忙不休。

    “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袁隆平说,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他每天都下田。“灵感等于知识加汗水。”

    高起点上,水稻亩产还能提高多少?袁隆平说,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达5%。目前全国水稻平均亩产约400公斤,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至2%。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600至650公斤。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在袁隆平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虽然获得荣誉光环无数,但他很钟爱“农民科学家”这一朴实的称呼。

    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曾为他写下这样的颁奖辞: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