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等在能源碳排放研究中获进展

巨大的排放总量和较高的增速,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也引起了广泛的国际社会关注。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和分析不同区域碳排放的时空特征,揭示其潜在驱动力,是未来明确减排目标、科学制定减排规划的根本前提和首要任务。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修治博士与广州地理研究所苏泳娴博士等科研人员,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构建了一套中国地市级能源碳排放的遥感评估方法,并研究了中国19年来能源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机理。研究发现,我国CO2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各地区、省市增速各不相同,空间聚集程度越来越明显,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城市高高集聚,西部欠发达城市低低集聚”的格局。人均碳排放强度基本呈现为“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为“东北部和西部较高”、“东部和中部较低”。GDP增长是决定CO2排放总量增长的主导因素,而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原因。对于西部和东北部等以能源和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减排策略应着重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于东部和中部等以技术、劳动密集型和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减排策略应侧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相关研究成果已撰写题为China\&\#39\;s 19-year city-level carbon emiss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s, driving forces and regionalized mitigation guidelines(《19年来中国地市级能源碳排放、驱动因子及地区化减排策略研究》)的学术论文,刊登在国际能源与燃料类科学杂志RENEW SUST ENERG REV 2014年35卷上。

文章链接

19年来我国能源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