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试验田里的“水稻痴”
本报记者走基层
早上刚过6点,青年教师张耗已带着学生,在文汇路校区的标准化试验田忙碌开了。
“眼下已进入5月,正是水稻播种的时节。我们正在给秧田排水,为播种做准备。”穿着胶鞋、戴着草帽的张耗说。
作为入选扬州大学首批高端人才支持计划中最年轻的“80后”,张耗在学校多位老专家指导下,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级农业重大科研项目。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他是一个“水稻痴”。
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之余,整天泡在试验田里,他到底图什么?
扬州大学农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论荣誉,还是名利,张耗都看得很淡。
“进入农学院后,我就一个想法,要像全国水稻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张洪程教授那样,一辈子为提高我国水稻优质高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尽心尽职地工作,更想争当新一代的袁隆平。”张耗称。
张耗深爱着农田里、实验室中的那些事儿。
节假日,本可以和家人、朋友聚会,张耗却一次次选择了试验田、实验室、田间地头。尤其在水稻抽穗期、成熟期等关键时期,他都会前往连云港(601008,股吧)、宜兴、常熟等地,与当地农民交流。
“走进田里,和农民在一起,丰富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这是件既快乐又有益的事情。”张耗说。
在导师杨建昌教授带领下,张耗与团队成员共同创建了水稻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因地(土壤基础肥力)、因色(叶色)、因种(品种类型)的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养分管理技术。
如今,这些技术在苏、沪、皖等地得到了推广应用。与当地高产栽培相比,应用这些技术产量增加了7.0%,氮肥利用效率提高了17.1%,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39.7%。
“水稻痴”在试验田里度“五四”。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田里的水排干了,露出了秧板。张耗领着学生耙起秧板来。耙完地,他又指挥着学生两人一组用木制踏板将秧板抚平。“用耙子将秧板耙松,更有利于稻种扎根。”张耗说。
前道结束,开始播种,张耗与两名博士生慢慢撒着稻种……“落谷要求很高,特别要仔细,撒出去的种子必须均匀分布,做好记录,样样不能马虎。撒完一亩地,约莫要一个小时。”张耗说。
在播种结束后,张耗再次带领学生给一畦畦的秧板搭竹架,接着在架子上盖上防虫网,最后再加上保温的薄膜。张耗和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又一次以特别的方式度过了一个特别的节日。(科技日报扬州5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