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育种发展历程简介
发表日期:2014-05-06 03:01AM 阅览次数:
我国航天育种发展历程: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送向太空,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
200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委批复了农业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编制的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航天育种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2006年9月,“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卫星上装载了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份约215公斤农作物种子和菌种,搭载数量和种类是我国自1987年开展航天育种研究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截至目前,我国共进行了24次航天育种搭载试验,试验品种达1200多种,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先后培育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花生、芝麻、番茄、青椒、苜蓿等多种作物新品种。
国外航天育种情况:
二十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种子中发现其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在地面试验中也获得了变异的番茄,种子后代无毒,可以食用。
1996年至1999年,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
目前国外搭载的植物种子主要用于分析空间环境对于宇航员的安全性;使宇宙飞船成为“会飞的农场”,解决宇航员的食品自给问题。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