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株的同时该琢磨些什么

今天是五月二号,北京的小麦杂交工作也同今年其它小麦种植区域的杂交工作一样,在早于常年十几天的特殊情形下开始了。

小麦杂交工作结束后的一些区域马上和陆续地将进入小麦单株选择阶段。如此的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甚至还有给忙忙碌碌的感觉……但从小麦抽穗到成熟也就是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特别是在小麦生育后期的小麦单株选择阶段,我们能否或曾经在选择单株的同时琢磨过什么?我总在觉得,此时琢磨一些东西会比“彼时”琢磨得会更具体、直接、深刻、到位一些。

是啊!该琢磨些什么呢?

常常听有同行朋友在此时(单株选择时)跟我说,后代不行,没有东西。

好,我们就从后代为什么不行,为什么没东西开始琢磨。

第一,我们的选择目标是什么类型。在想要达到或实现某一“目标“的群体组合中,我们是否在配制组合时揉入了我们想要得到的“目标类型”(亲本)?如果没有,一切的“想要”都是不现实的,是我们组合配制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这里已经解决不了。如果是组合中揉入了我们需要的“目标类型”,但群体中出现的“目标”个体少,或性状结合的不好,我们是否有必要琢磨一下“目标性状”的显隐性表达,以及我们组合群体种植的大小呢?

一般来说,靠隐性表达的性状,如矮秆,如白粒等在组合群体中出现的概率较低,我们要适当的加大群体和加大选择单株的数量才行。琢磨到了,才能调整。

第二,我们的选择目标或标准是否实际。有些时候,我们面对以产量为基本目标的组合配制是合理的,但在对这个组合群体的选择时,我们盲目的去追求了我们“自我欣赏”的东西,更确切的说是一些特殊的类型。而这些特殊的类型往往与品种的丰产性相对立或根本不具备基本的丰产性。譬如说,较大的穗子,较大的籽粒,较粗壮的茎秆等等。

小麦不同于玉米,小麦就是小麦。小麦是群体分蘖作物,打产量靠的是群体,靠的是群体内、个体间的协调配合,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对于穗子来说,小一点点不怕,多就行;茎秆细了一点点不怕,韧就行。

第三,我们的组合、群体、后代中缺少什么。我们有常说的一句话:缺什么补什么。实际上,知道了缺什么很重要,同中医开药方一样,也只有知道了缺什么,我们才会补什么。而此时,选择单株说才最能够知道我们缺什么、我们的组合、群体、后代中缺少什么。任何的一个组合、一个群体、一个后代的表现,都是对我们前期组合配制或组合思路的检测,今天的“后代不行,没有东西”说明我们昨天组合配制的不好,组合思路有问题。所以啊,单株选择的时候,也是我们调整组合配制思路最好的时候,也更是能够发现我们自己手中缺少什么的时候。

我们把资源看得很重,这是对的,但我们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儿的资源?什么样儿的资源对我们最有用?此时、选株之时可能告诉我们的最准确。

我们“中国民间小麦种质资源交流协会“已经成立了,我和我们做为“协会”的一员,在今后的小麦育种实践中我、我们缺少什么?我、我们要向我们的会员兄弟提供什么(资源)?此时也应该琢磨!或许,在提供“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在有意无意的提供了相互的思路与关注。

还记得,数天前在漯河做杂交时我和我的搭档清峰说,不利用漯麦4号和与漯麦4号相关类的东西,就不容易育成大品种。以前的大品种是“蒙的”“碰的”我们就不管了,但以后“蒙的”“碰的”的成分会被降低,因为两个条件: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无常,且在逆向发展;二是严格的品种审定认定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对品种适应性的“加强”要求。“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的保障不是靠某一个品种、在某一个时刻多打几斤粮食,而是基本产量的稳定,这就是我们该在选株的同时琢磨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