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企合作的思考

对科企合作的思考(写在合肥会议之前)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将于4月8日和9日在合肥参加由44家企业联合组织的科企合作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有60家企业参会,还有媒体记者采访,中国种子协会负责人将到会指导。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提出和主导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种业科企合作计划,经过四年稳步推进,取得初步进展,吸引了国内种子企业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持续发放美国商业自交系,并公布相关的抗病鉴定信息,丰富了我国玉米抗性育种材料,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今后将根据需要公布配合力鉴定、抗非生物逆境和品质鉴定信息等。这就为形成前育种研究框架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人员培训方面,针对商业育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研讨会,帮助企业调整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我们将不断拓展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技术培训的内容和多元化方式,不仅使他们掌握实用化的育种新技术,又能及时了解国内外育种技术的发展动态。我们首先要承认商业育种这个事实,这是体系培训受欢迎的基本前提,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顺利进展和引起社会效应的前提。对比其他科企合作方式,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合作是最有希望的,原因就在于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种业状况,找准自己的定位,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稳步推进,做了我们该做的工作。今后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不图虚名,不做过头事,不给企业增加负担和造成被动。

中国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他们对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期望值很高。我们要深入讨论和及时调整科企合作的方向,建立科研机构为企业种质改良、创新提供全方位公益性技术支撑和服务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科企联合攻克育种关键技术难题的联盟,引领中国玉米种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探索方向与道路。

一、建立科企合作联盟

这次会议要在2013年12月三亚培训会议的基础上明确和落实合作方式与机制,通过分析国内外科企合作成功案例,建立符合中国种业实际情况的更紧密的科企合作战略联盟。我们可以不图形式,但要用符合企业需求的服务方式做更多实事。要形成符合国际潮流的新兴种业利益集团!合作领域包括政策诉求、顶层设计、前育种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

二、改革品种审定制度

要研究当前种业形势和对策选择。面对品种审定制度制约技术创新问题,企业、科研机构和一些省级管理部门都不赞成倒退。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讨论今后若干年可能采取的对策,最终推动管理体制朝市场化的方向改革与创新。

三、建立健全品种测试系统与试验网络

要以品种区域试验的标准和广度建立跨区域科企合作的品种测试网络,在合作企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科研机构推动企业品种改良的服务机制,力争使企业最新育种创新成果早试验、早示范、早推广,最大限度地形成市场竞争力。其主要特征是促进育种创新,也包括推广先进的试验机械设备和软件管理系统等。

四、建立生物技术储备

要站在种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企业视角评估生物技术发展潮流对我国企业的挑战和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制定对中国企业有利的发展对策和机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要调整结构和职责,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应对国际挑战,积极储备转基因的实用技术,为产业化做好技术和物质储备,但各个企业要量力而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分工合作,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建立玉米转基因合作机制。每个企业都要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绝不盲目,防止给自己套上枷锁和置中国种业于死地。

我们不赞成逼宫行为,但要以低代价做好技术储备和制定对我国种业发展有利的应对措施。首先要集中资源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将来才能承受转基因产业化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支持少数有实力的企业研发转基因技术和产品,通过体系平台与下游对接,实现以最小的代价发展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五、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要继续调整方向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育种研究室要继续调整研究方向和战略目标,坚持公益性原则,针对种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相关研究,使国家体系成为中国种业迫切需要的前育种研发中心!学习和借鉴美国GEM计划的成功经验,开辟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研究方向。要识别产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从急需、简单、容易的切入点做起。当前要从美国商业自交系改良和创新做起,同时延伸到CIMMYT热带亚热带自交系、群体,将来还要研究中国地方种质的改良与创新。这是一项长期任务。科企合作不是在商业领域打混战,而是用公益性研发和服务支撑产业发展,使公益性机构和企业各尽职责,各得其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育种研究要成为全国的前育种研发中心。

六、建立前育种研究机制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要责无旁贷地引领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研究计划和建立科企合作的研究体系。育种研究室必须坚持公益性,要指导全国玉米育种材料创新方向,为商业育种奠定种质、技术和人才基础。

向合作企业发放育种材料的半成品即改良种质后选育二环系的F3系谱群体或更高代选系材料。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要重视研究热带亚热带种质和地方种质,开展更大规模的前育种研究。对于企业和基层科研机构来说,实际上是个敢不敢创新的问题,这是理论缺陷和制度缺陷共同造成的困惑。体系要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帮助企业建立信心和做好前育种研发。

选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矮秆、早熟、耐密植、宜机收的杂交种和相关种质创新已经不是太大的技术障碍,但面对某些特殊逆境因素仍然有一些困难,企业难以实现相关的种质改良与创新。国家体系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例如:抗粗缩病、灰斑病、纹枯病、穗腐病、茎腐病育种和耐旱、耐低氮、耐阴雨寡照育种等。

前育种研究对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把握能力要求较高。要发现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必要时送到国外去培训高水平的骨干人才。今后的骨干人才必须会讲外语。要相信青年科技人员,他们会做得更好。培养年轻人,玉米产业才有希望。

七、建立信息系统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要依托科技项目,引进先进的育种管理软件,提供面向全国的信息服务系统,将对种业企业建立育种信息系统起到示范效应。每年把重要信息上载到育种信息系统,服务全国,这将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运行机制改革不走回头路。

八、保护知识产权要达成共识

要正确认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评估不良事件的影响,采取应对策略。既要正面宣传和制定尊重知识产权的内部规则,也要采取适当应对措施。这样做是为了挽救中国种业。

九、培训计划要逐步深入

2013年12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海南三亚面向企业组织的培训和研讨会受到好评。那样做,即使专家教授也感觉吃力。但要取得成功就不能墨守成规,就要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也要创新,所以大家感觉吃力,这说明我们努力创新了。

受事件影响,Hallauer教授不能如约来华讲学。我们只好另想办法。马东辉博士愿意来讲数量遗传学和统计学知识。他计划讲3次,每次一天时间。最近一次是5月28日。29日上午将有法国Labkey公司推介育种管理系统,29日下午和30日上午,加拿大Agrobase公司推介育种管理软件。这一次总共需要两天半。建议大家支持和自愿派人参加。

张铭堂先生愿意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传授他的育种经验。建议冬季在海南培训的时候,请他专门开一次讲座。

十、扩大体系的科企合作领域

总结种业科企合作经验,扩展到其他研究室和相关领域。种业发展不仅需要育种研究室的合作和引领创新方向,还需要植保、农学、机械、产业经济、加工等领域的合作与支持。各个研究室都要研究科企合作的需求、目标与合作方式。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人员要坚持调查研究,倾听企业和基层的声音,坚持公益性原则,抓住前育种研究这个契机,搞好服务,助推我国种业的实质性发展!

后记:

这是一个关于科企合作的尚不成熟的框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人员要总结经验,找出差距,通过继续改革与创新,服务产业发展,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尽管会议之前就把这封信件传给了体系科技人员,但从4月8日会议来看,一些科技人员没有深刻领会意图,这需要今后一段时间继续思考。

4月8日和9日在合肥召开的科企合作工作会议基本上取得成功,是玉米产业体系也是我国玉米育种研究的一次转折。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育种研发越来越明确了自己的公益性质,明确当前公益性育种要以“前育种”研究为主要方向,重点任务要为种业发展奠定前育种研究基础,包括政策需求、种质资源、育种新技术、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个性化的顶层设计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