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生危害与防治
棉花红叶茎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它是棉花早衰的“罪魁祸首”,棉农称为“死花柴”。
症状:初始叶片呈暗绿色,叶脉间出现黄色斑点,叶脉仍为绿色,叶缘向下卷曲,叶片上凸,逐渐变黄、变红、变紫,直到深褐色,最后叶片枯焦脱落;主根粗短,侧根量少;剖开茎秆,维管束没有变色,这是与枯、黄萎病区别的典型特征。上世纪该病发生较轻,本世纪以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生比较普遍,且呈逐年加重趋势。主要是抗虫棉导入抗虫基因后,其抗病能力下降,抗病能力降低是引发病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该病与地力、施肥、干旱、洪涝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植棉效益下滑,棉田整体素质大幅降低,纯春棉多数移到边角地和无水源的旱薄地,肥料投入大幅减少,不少地块白茬下种,从而导致了红叶茎枯病发生早、面积大、危害重,已成为制约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据笔者近年对49块纯春棉调查,发病地块占59.2%,病株率18.3-92%。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发病轻者,造成铃少、铃小、衣分低、纤维短、种子秕,减产一到两成;发病早而重的,植株矮小、叶片过早脱落,霜冻来临前就早早枯死,产量和品质大幅降低,减产31.3-50.7%,减收40%以上。
针对发病原因,采取对症防治:
搞好轮作换茬老棉田实行轮作换茬,能直接为棉花的生长发育改善生态条件,是棉区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促进粮棉增产的一项经济有效措施。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试验,连作小麦玉米后再种棉花,比连作4年的老棉田,棉花出苗好,病害轻,增产27.7%。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试验,连作多年的老棉田,改种一年小麦夏谷后,再种棉花增产11.4%,而且粮食也获得增产。河南省新乡县调查,棉花与小麦、玉米轮作的棉田,枯、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的发病率,比连作3年的棉田下降79.81%。
增施肥料近年来棉田施肥减少,有的白茬下种,致使棉田肥力普遍下降,与棉花高产优质的要求相差甚远,也是造成该病严重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棉田要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每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磷肥40-50公斤、钾肥20-25公斤作基肥。
加强田间管理1.早发棉花摘早蕾。早发棉花摘早蕾,有增产、防病、防早衰效果。潍坊市4年试验,早发棉田每株摘除早蕾4-6个,红叶茎枯病发病推迟21天,增产6.7%。从6月6日-15日,摘除植株下部2-3果枝上的蕾及边心。2.防旱涝、防脱肥。棉花现蕾后,遇长期干旱,会造成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运输能力下降。久旱遇大雨,雨后暴晴,因根系吸收运输跟不上,极易出现病害爆发。棉田要做到旱能浇,涝能排,适时追肥浇水,以保证根系旺盛的活力,使棉株正常生长发育。在增施基肥的的基础上,要重施花铃肥。初花期每亩追施复合肥15-20公斤,缺钾棉田需每亩增施钾肥12-15公斤,可预防棉花脱肥早衰。山东省平度市棉花原种场,在砂质棉田追肥试验,初花期亩追12公斤尿素加10公斤硫酸钾的,未发病早衰,比单追22公斤尿素的单株多结铃1.2个,铃重增0.1克,增产6.1%。棉花进入中后期,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搞好养根保叶是控制发病早衰的重要措施。此期不宜深中耕,可进行浅划锄,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每次每亩喷施50-70公斤,每7天一次,连喷2-3次,对控制病害的发展有良好效果。昌乐县试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3次,增产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