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的产量构成

高粱单位面积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的乘积就得每亩产量。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和穗粒数越多,粒重越大,乘积也大,产量就高。因此,了解这三个因素互相适应、互相制约的关系,有助于认识高粱增产的规律。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之间的关系,是作物与环境条件(其中包括栽培条件)、群体与单株、植株内部各器官相互关系发展的综合结果。在稀植的情况下,由于单株的营养面积大,通风条件好,得到充分发育,表现穗大、穗粒重高。但因为株数少,光合作用总面积不足,单位面积产量不高。这时,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必须在增加肥水条件的同时,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和亩穗数。随着亩穗数的增加和产量水平的提高,当密度超过一定限度后,再试图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就成为不可能了。因为穗数达到某一范围后,随株数增多,株间的光、温、气、湿等条件就逐渐变坏,不利于单株生育,从而降低每穗粒数和粒重,其结果产量并不增加,反而下降。晋杂1号和晋杂5号在密度为每亩7000一8000株以下时,随密度增加,亩穗数增多,穗粒重下降,但亩穗数增加的增产作用大于穗粒重降低的减产作用,因而表现产量上升。当密度超过亩9000株以上,在现有栽培条件下,则由于穗粒重大幅度下降,穗数增加的增产作用弥补不上穗粒重降低所造成的损失,导致产量明显下降。这表明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作为左右产量的主要因素,便由穗数转向了穗粒重。穗粒重为粒重与穗粒数的乘积,二者变化决定着穗粒重的大小。其中粒重较为稳定,密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而穗粒数在不同密度之间却有较大变化。在高密度下,穗子变小,穗粒数锐减,造成穗粒重急剧下降,产量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就由增加穗数转移至增加穗粒重了。为了达到密植增产的目的,需要合理解决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关系,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在具有适当光合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光合生产率和光合时间。单纯追求某一因素,企图获得增产是不可能的。

本文章来中国生态农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