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合理密植增产作用

(1)构成适宜的叶面积一高粱产量的基本来源,是光合作用,高粱全部干物质的90%一95 %为光合作用产物。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创造有机物质的小加工厂,其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干物质的积累。从产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上看,似乎是叶面积越大,光合生产率越高,经济产量也越高,对于单个植株来说是这样。但大田生产是在群体条件下进行的,随密度增加,叶面积增大,叶片相互重叠,株间透光率降低,愈是下部,影响愈甚。由于田间郁蔽,光照减弱,叶片光合作用降低,而呼吸作用随叶面积增大而相应升高,净同化率降低,有机物质积累总量减少,产量下降。植株竞争旺长的结果,茎秆细弱,节间变长,穗短粒小,以至出现倒伏。

合理密植由于构成了适宜的叶面积,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超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干物质积累增多,经济系数高,因而产量增加。据沈阳农业大学试验,晋杂5号在平肥地种植,密度由每亩6000株增至7000一8000株时,叶面积也相应增大,拔节期叶面积系数由2.45上升为3. 12,抽穗期叶面积系数由4.59增至5.5,7000一8000株的亩产比6000株的增产10%一15%。

(2)改善田间光照与温度条件种植密度能够引起田间光照和温度条件变化,进而影响植株生育和单位面积产量。稀植时,株间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密度增大,叶面积增加,植株间郁蔽,光照减弱,尤其是下层叶片,光照更弱。温度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不同密度之间,昼夜温差随密度增加而减小,日温变化幅度最大的部位随密度增加而上移。因而,密度过高时,田间昼夜温差小,夜间温度高,呼吸作用增强,养分消耗增多,不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实行合理密植,就可以控制弱光区和日温变化最大部位上移,增加功能叶片数,并延长其寿命,提高光合生产率,为增产打下基础。

本文章来自中国生态农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