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高粱种植密度的依据

高粱的种植密度,同其他作物一样,要因品种、土壤性质、肥水条件和种植方式不同而选择。

(1)品种特性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是确定密度的主要依据之一。秆矮、叶片窄小上举、分孽少、茎秆坚韧抗倒伏的品种或杂交种,宜密植;植株高大、茎秆细弱、叶片披散、容易倒伏和造成田间郁蔽的,需适当稀植。早熟类型可适当密植;晚熟类型可适当稀植。适应性差、喜肥水的高产品种宜稀植;适应性广、抗逆力强的品种和杂交种,可适当密植。在四川春播条件下,青壳洋高粱生育期约为130天,株高250厘米,适宜密度为每亩6000一7000株。沪糯1号生育期约为120天,株高180厘米,适宜密度为每亩8000株左右。

(2)地势在具有一定坡度土地上,植株呈等高线分布,利于通风透光,可以适当密植。在这种地块上,如二坡地,植株表现矮小、健壮、穗大粒重,产量高。但要区分不同的坡向,背风向阳面,土温高,风害小,密度应比阴坡高。

(3)土壤肥力沙土地积蓄养分和水分能力较差,前期发小苗,后期不发棵,密度过高生长不好;薪土地养分和水分含量较高,供肥能力强,有后劲,宜适当密植。平地土层厚,肥力高,宜密植;山地土层薄,肥力差,不宜密植;洼地土层虽厚,但含水量大,通气性不良,也需要适当稀植。

在土壤肥沃、施肥水平高的条件下,密植的增产作用十分明显。据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试验,沪杂4号在上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0公斤条件下,随密度增加,产量上升,以至达到亩植1万株时还表现增产。而在地力较差,施肥水平较低时,在亩9000株以下,增加密度有增产趋势,超过9000株以后,产量明显下降。

(4)种植方式种植方式可以改变植株田间配置情况和单株生育条件,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利于密植增产。单行播种,缩垄增行增株,有增产作用。在某些地区,大垄双行种植,增产效果高于小垄单行,认为大垄双行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适于密植,密度可增加到亩10000一12000株,因而增产幅度大。

本文章来自中国生态农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