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种出高效西红柿
寿光北部盐碱地居多,在当地农民的印象里,还没见过有人敢种蔬菜。双王城生态经济区南木桥村却打破常规,在盐碱地上无土栽培西红柿。如今100多亩的无土栽培种植园区,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经济来源。
天方夜谭盐碱地也产西红柿
“我们这都是盐碱地,土质差,而且水利条件也跟不上,农民大都是种棉花,一亩地也就挣800块钱。”寿光市双桥无土栽培蔬菜专业合作社监事会主任马成三说。“一亩地流转费1000块钱,流转过来还得赔钱。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很低,规模化种植难以成型。南木桥要发展,只能寻求种植品种的突破。”
2000年,临近的刘旺村作为试点引进无土栽培,南木桥村也想跟着建几个大棚。祖祖辈辈都在这片盐碱地上种棉花,一说要种菜村民都不同意。“原来试种过地瓜,全都给种死了,农民肯定是有阴影。”马成三说,“但这次是政府帮忙弄的,机会难得,村干部带头建起了46个大棚。”
李怀敏是南木桥村第一批无土栽培西红柿的,他把这项技术形容为“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源头”。“原来一直种棉花,哪还敢想种大棚。上年纪的都说,这片地几十年没种出什么好东西,不让我们种。当时我还年轻,想多赚点钱,就跟着村领导试试。”李怀敏说。
“以前种棉花,一年收入也就万儿八千。种大棚后效益是越来越好,特别是最近几年,2亩地的大棚,年收入五六万不是问题。”李怀敏说,“要是种棉花,想赚五六万块钱,就算种上20多亩也不够。一想到现在这么高的效益,有时候我做梦都能乐醒。”
无土栽培告别靠天吃饭
来到李怀敏的大棚,一眼望去跟普通大棚没什么区别。不是无土栽培吗,怎么西红柿还是种在土里的?
“这是沙子和炉渣,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在一起,铺在地上的薄膜上,用于固定西红柿根系。”李怀敏挖起一撮“土”说到,“每排西红柿根上都通着一根管子,装着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液。采用滴灌营养液的方式,到了冬季棚内湿度更小,病虫害也少。”
听着很复杂,但成本也没高多少。“建一个大棚的成本需10万元左右,比普通大棚高出约3万元,但后期无需再投入。”马成三说,“西红柿一年种两季,普通土壤不仅需要施各类有机肥,还要定期休棚歇地。我们的大棚沙子和煤渣一次性投入,以后都不用再换,每季仅需要1000元左右的营养液就够了。”
流转土地遇阻村“两委”当起中介
虽然无土栽培西红柿很成功,但很多村民还是守着盐碱地种棉花。“都是些老头老太太,想种也种不起来了。但让他们把土地流转出去,又对包地人不放心。”马成三说,“原来集体经济很薄弱,为村民服务的事想做但没钱做。村民都是各干各的,没啥合作。”
2009年,南木桥村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寿光市双桥无土栽培蔬菜专业合作社,土地由村民流转给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流转给社员。村“两委”做起了土地流转的“中介”,土地流转这才推广开来。春节过后新建大棚67个,合作社还出资为新棚区打了一口井。“现在有钱了,就多给村民办事。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社的好,才能把大家的劲拧到一块。”马成三说。
原来是自由市场,现在是合作社统一销售,南木桥的无土栽培西红柿有了个“双桥兴”的名字,销路也越来越好!
(农村大众报记者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