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状分化在榕属植物共存中的重要性

驱动同属植物在局域尺度共存的生态学过程目前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系统发育和功能生态学的发展,通过分析近缘物种的功能性状在环境梯度上的分异,能够为解释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如何在群落尺度上共存提供证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esse R. Lasky博士与我园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合作,基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公顷动态监测样地中22种榕属植物335个个体的6类功能性状(叶面积,叶片含水量、比叶面积、最大胸径、果实大小和乳汁特征),并结合系统发育信息,对榕属植物的功能性状在物种水平及种内个体水平的多样性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中的榕属植物有5类功能性状的变化与样地海拔变化相关;种内个体水平的性状格局与物种水平的性状格局基本一致,但是种内的性状分异程度比种间更高;生态位分异和海拔的过滤作用在维持该样地榕属植物的共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说明由环境梯度和资源利用所导致的生态位分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研究结果以 The role of functional traits and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the co-occurrence of Ficus species为题,发表在Ecology上(http://www.esajournals.org/doi/abs/10.1890/13-0437.1)。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CB954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1160188和30970488)、中国科学院-昆士兰州生物技术合作计划(GJHZ1130)、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东亚太平洋暑期学院奖学金以及德克萨斯大学Casey Stengl研究奖学金的资助,且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补蚌工作站的大力支持。

西双版纳20公顷热带季节雨林动态监测样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