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证实板栗植原体病害

中国科学报,2013-5-16,作者:郑金武 温来升

本报讯(记者郑金武 通讯员温来升)北京市怀柔区园林绿化局日前宣布,在国内首次发现了板栗植原体病害的存在,标志着困扰京郊栗农多年的板栗病害——黄化皱缩病终于被确认。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京郊各区县板栗树上发现一种叶部病害,导致叶片黄化、皱缩,枝条变脆、节间缩短,严重时导致板栗果皮褶皱、瘪小、空壳甚至整株不结果实。由于没有找到病症根源,长期以来被推断为生理性或病毒性病害,“对症下药”无从谈起,栗农更是束手无策。

怀柔区园林绿化局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等方法,发现板栗植原体病害并定名为“板栗黄化皱缩病”。

植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常常引起植物丛枝、黄化、花变叶、衰退、矮化等症状。目前我国报道的植原体病害有100余种,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泡桐丛枝病、枣疯病和桑萎缩病等。植原体防治困难,长期以来给经济作物造成巨大的危害。板栗植原体病害作为可嫁接传播病害首先在日本板栗上发现,被称为“板栗黄化病”。

目前,涉及板栗黄化皱缩病防治的一些关键问题尚待研究,但怀柔区园林绿化局已开展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从源头上把关,加强检疫;划定不同程度病区,杜绝从病区、病树上采集嫁接材料;进行四环素类抗生素药剂治疗试验,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