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专家 赵明

赵明(Zhao Ming),男,1955年7月生,河北沽源人,汉族。1991年9月获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9月至1993年9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师从李竞雄院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系系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和全国作物栽培委员会副主任、玉米学科组组长。

赵明教授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领域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中国农业大学该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农学学科“211”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在学科方向调整、学科改革以及科研、教学和开发中起了重要作用,使学科有了很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主讲高级《作物生理学》、《农学专业英语》和《作物生理学研究进展》等多门研究生核心课程,并参编了《作物生理学导论》、主持编写了《作物产量生理学》等教材。 近年来,赵明教授共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8名,指导过程中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科研思路广、科研水平高,毕业的研究生大多被评为优秀。

在科研方面,赵明教授主持国家级重要研究项目10余项,是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机理及其在农业中应用”专家组成员。曾在“九五”攀登计划项目“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生理基础研究”中主持“源库协调机理与高产潜力”的研究,从作物光合生理角度探索了作物生产潜力和增产新技术。根据作物产量理论与作物生理学发展趋势,对产量构成因素、光合性能、源库三个重要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作物产量分析的“源库性能理论模式”;对我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首次进行了光合性能分类,并建立了多媒体株型信息系统,对指导高光效生理育种和栽培有重要指导价值。以此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源库高性能协调的生理育种,培育出多个高光效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赵明教授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小麦光合作用“午睡”原因的研究,明确了华北地区小麦灌浆期间生态、生理因素与光合作用“午睡”形成的关系,该项成果获河北省教委三等奖。他分析和考察了作物进化和系统发育中雌雄器官形态和生理变化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反应关系,提出了作物雄脆性概念。首次利用塑料简棚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并在分析诱导雄性不育主要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诱导雄性不育中温度和时间作用的量化关系,建立了温时效应规律和相应的快速杀雄技术体系,拓宽了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途径,获全国第三届发明金奖、河北省首届发明二等奖。

赵明教授在栽培生理领域取得了多方面重要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曾主持召开了多次全国学术会议,主编了“首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讨论会”、“第六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会”文集,在本学科起了带头作用;1995、1998年曾赴韩国、日本短期讲学,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作为特邀研究员赴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年,2000年8月被国际水稻所聘为研究员,主持再生水稻源库生理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此外,赵明教授近年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30余篇,参加编写的《作物生理学导论》于1996年获农业部优秀教材2等奖。针对我国作物研究仪器落后的状况,赵明教授在科研手段的改进上不断创新,组建了中国农业大学农科仪器研究室,主持发明了BAU光合测定系统、CAU安全智能烘箱、恒温培养箱、根系雾化培养箱、种土锥体化育苗技术、链轮式移栽车、光合蒸腾仪和CAU程控光照培养箱等8项专利产品。其中主持研究的BAU光合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大大推动了我国作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该项研究经部级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专利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国20多个省市60余个单位应用,取得经济效益上百万元,为国家节约外汇近千万元,并荣获由国家科委、劳动部等5个部局联合颁发的国家新产品证书。CAU超声波雾化根系培养箱获中国农业大学1997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