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在非洲开花,塞内加尔沙漠有中国水稻专家
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驱车沿海岸线北上,到达殖民时代的西非首府圣路易后,东行深入内地半沙漠地带,在漫天黄土中沿着时断时续的柏油路再跋涉二百多公里,就到了波多省的吉亚村。中国援助塞内加尔的水稻专家组就驻扎在这里。
塞中两国于2005年复交,中国自2006年起向塞内加尔派遣农业技术专家。波多的中国专家小组由六人组成,包括水稻专家四名、农业机械专家一名和翻译一名。专家们全部来自中国传统的稻米产区湖北省宜昌市。专家们的工作就是在塞方提供的两公顷示范田里培育水稻品种,示范、推广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并对方圆数百公里内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向他们推广新品种。
在号称西非“鱼米之乡”的塞内加尔,大米是民众的主食,但其自身产量严重不足,稻米消费量的60%需要进口。波多是塞内加尔大米的主产区,由于种植技术落后,产量极低。援塞农业组的负责人郑俊杰介绍说:
“他们就是往天一撒,水一灌,就不管了,任其(水稻)自生自灭。一般当地每亩田只能产300-500斤。按照我们传授的技术,我们的示范户一般每亩能收1400-1500斤。”
八年来,专家组先后成功推广了软盘育秧抛栽、计划密植栽培、精量用种育苗、节水育秧和完熟收割技术,示范田的水稻产量达到当地一般水平的2.5倍。专家组的驻地就在当地政府开办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院内。中心每年的旱季、雨季都要举办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每次约30-40人参加;除此之外,中国专家们每周至少两次下乡为示范户做田间指导。非洲半沙漠地带的农村地广人稀,专家们往往要长途跋涉。郑俊杰告诉我们,他去的最远的一个示范点距驻地来回三百多公里路程。
波多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的主任卡里姆·凯塔与中国专家共事多年,他不无自豪地说:
“我们的培训做得善始善终,非常负责。对每个示范点,从播种到收获,中国专家都全程指导。”
除了推广栽种技术,中国专家也尝试为当地引进中国的水稻品种。郑俊杰说。
(书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