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熨平”农产品价格曲线
发表日期:2014-04-23 02:07AM 阅览次数:
近年来,跳水断崖式的农产品价格曲线让不少农民苦不堪言。为“熨平”暴涨暴跌的价格曲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推进,信息成为宝贵资源。那么,农民的梦想怎么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技术发展如何?体系建设又将去向何方?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救生圈”怎么扔
“在农业市场化过程中,千千万万的农户进入市场这个汪洋大海中,如果他们游不回来,政府就相当于‘救生圈’。但是这个救生圈怎么扔,什么时间扔,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张合成表示,农业市场化并非放开就好。
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
“政府要想发挥好‘救生圈’作用,合理科学地引导农业市场,需要依赖于完善的农业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张合成说,“粮食安全管理有两句话,一是‘我们的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二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那么,碗里要装多少自己的粮食是合理的,‘基本自给’是多少,‘绝对安全’又是多少?这些都是监测体系要回答的问题。”
“近些年,鲜活和小宗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市场信息需要更加透明;大宗农产品价格改革,也急需规范的市场信息。同时,要想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也要充足的信息资源以知己知彼。”张合成表示,要减少农产品市场异动,需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信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农业管理与调控的重要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副研究员吴建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四项核心技术
“农业监测预警是针对农业生产、市场运行、消费需求、进出口贸易及供需平衡等情况进行的全产业链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预测预警与信息发布,其核心技术包括农业数据采集技术、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标准化技术和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四个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制出的便携式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器(以下简称农信采)已应用于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农产品全息信息采集,用它即会得到标准化的实时的农产品价格信息。
同时,用于分析处理农业信息数据的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模型(CAMES)整体模型框架也已经形成,涵盖了11大类953个农产品品种,实现全天候即时性农产品信息监测与信息分析发布。
在信息服务技术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搭建的农业监测预警研究空间,已用于农产品信息实时监测、大数据处理、智能仿真模拟及信息发布。
此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各个领域信息采集、传输、存储、汇交的标准规范将大量出台。”许世卫说。
“不过,目前中国农业监测预警仍处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阶段。”吴建寨说。
对此,许世卫表示,农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将有效驱动农业监测预警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四个制度框架
与四项核心技术相对应,“未来,构建中国特色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需要配套四项制度框架。”张合成说。
“第一个制度是监测预警统计制度。农产品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问题,牵扯到诸多层面、品种、环节,每一个环节里面又有不同的内容,但是无论是什么品种、层面、环节都离不开六个核心数据,即产量、消费量、贸易量、库存量、价格、成本收益。”张合成建议,围绕六大核心数据建立全产业链信息监测统计制度。
“第二个制度是专业的农业信息分析预警制度。”张合成建议,围绕重点品种组建国家预警团队,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短期、中期、长期预测分析模型,建立重要农产品国家供需平衡表制度和地区平衡表制度。
“此外,还要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实现固定的发布主体、发布时间、发布渠道和发布内容。”张合成说。
针对现存的基层农业生产经营者“看不见、听不懂、用不上”农业信息的问题,张合成建议,建立生产经营者信息服务制度,把主产区农户作为服务对象,重点面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农户需求为核心,为农户提供产量、面积、价格等用得上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