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塑料地膜对农业影响大 海南积极提升回收率
“哈密瓜刚刚收获,我们正在收集用过的地膜,稍后会有企业来收走,据说是要进行再利用。”4月14日,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妇女创新合作社哈密瓜种植基地负责人石世姨向前来调研的2014年海南环保世纪行暨农村生态环境情况专题调研组介绍。记者看到,一摞摞的地膜被收齐叠放,整理过的土地没有明显残留。
原来,废旧农用地膜回收再利用在海南省已经形成“潮流”,目前,省内共有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数量达百余家,每年回收塑料制品近4万吨。这些被回收的塑料制品经过加工后,又能以新的面貌重新投入市场。
祸
“白色污染”分解需300年
4月17日上午,记者跟随海南环保世纪行调研组,来到位于三亚市的海南乐东明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意外地与从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回收来的废旧地膜再次“相遇”。不同的是,它们不再是原本肮脏残破的样子,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塑料制品常用聚乙烯制成,在自然环境中分解需要近300年,分解后还会对土壤、地下水系等造成严重污染。”该公司负责人潘明明介绍,对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农业投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农户们都非常支持这项事业,主动将废旧农业塑料制品回收后或送或卖给我们,保护自己的土地。”
患
农用地膜回收率仅为30%
但值得重视的是,尽管海南省塑料回收再利用行业日渐兴盛,但每年还有近5万吨来自农业、工业、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废旧塑料制品未被回收利用,其中,农业方面占了“大头”。然而,受限于当前的塑料回收技术,尽管农用大棚能实现100%回收,喷灌带的回收率也能达到50%,但农用地膜由于回收加工成本高、残值低,回收率仅为30%,仍有大量残留农田。
“残破的地膜如不能及时治理,对植物和土壤的影响是巨大的,耕地将面临严重的地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省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周鸿勋对地膜残留农田原因作出了进一步解释,“现在的农用地膜大多厚度在0.02到0.022毫米之间,相对较薄,所以易破易碎,很难实现完全回收。”
策
引进生物降解新技术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省内重点回收加工企业再生产的地膜厚度增加了,均匀不易破碎,为下一次再回收打下了基础。更令人惊喜的是,自去年起,海南省相关部门就携起手来,对引进生物降解塑料技术进行探讨,并赴各地“取经”,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主要使用纤维和淀粉制成的塑料制品或许能在海南推广。
“到那时,再也无需费时费力对地膜进行回收,因为生物降解塑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土地里的微生物实现降解,成为有机肥料,参与生态循环。”周鸿勋认为,尽管制作该类塑料制品要采用玉米、土豆等原料,生产成本较高,但由于不用考虑回收问题,可制作得更加轻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户投入的成本反而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