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国内种子企业被国外资本掌控
中国财经报,2013-05-08
近日,隆平高科发布公告说,公司与VilmorinHongKongLimited签署了设立合资合同的框架性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公司。
这一新闻事件使人联想到,海外种业巨头拥有优良的种子,通过与国内种业公司合作,有可能逐步挤占国内原有种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业内人士担忧,如果国产种业不能加快研发,掌握合资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任由目前的态势发展,未来中国的种业有可能受海外种业巨头的控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反过来讲,一粒种子也可以击垮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危及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据统计,中国种子市场份额已由2001年的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亿元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未来10年增长潜力更为显著,必将吸引更多的种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全国已有49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企业,杜邦、孟山都、先锋、拜耳等国际种业巨头纷纷涉足国内市场。
从具体作物看,自2000年至今,外资企业在中国共审定玉米品种84个,占3.05%,尽管总体份额不大,但一些品种推广速度很快。在蔬菜种子市场中,“洋品牌”占据新、奇、特品种市场,控制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
在种业竞争格局中出现的国际种业巨头身影引人瞩目。根据相关规定,国际种业在国内生产销售粮种需要与国内种子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并由中方控股合资子公司。但分析人士担忧,随着国际种业巨头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控制力也将逐步增加,进而威胁到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近年来,外资在我国种业市场的不断渗透,挤压了我国种子企业的经营空间,一些企业生存艰难,甚至沦为外资操控的“棋子”。而据《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很多外资种业巨头拥有深厚的国外政治背景,业内人士称,一旦这些外资企业完成对我国种业的垄断,可能以此为砝码,不仅要求巨额的垄断利润,甚至可能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安全。
进入21世纪,跨国种业巨头进入中国的速度明显加快,虽然我国通过立法限制外资控股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领域,但外资正以各种手段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抢夺。一些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后,名义上是中方控股,但核心技术、高层管理人员等都掌握在外资手中,合资企业实际由外资操控。
种业安全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命脉,针对外资绕开政策监管控股国内种子企业、加速向国内种业全面渗透的苗头,有关专家认为,既要合理利用外资加速我国种业的发展,又要避免外资对种子产业形成实际控制的局面,建议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外资进入种业的监管,消除监管真空,另一方面从多角度探索建立产业安全审查机制,避免技术及资源流失。
更为重要的是,在对外资进行安全审查的同时,应大力扶持国内民族种业的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能力,最终掌控市场话语权。专家建议,首先要提高种子产业战略地位,抢占转基因种子研究制高点;其次应加快产学研结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空母舰”;再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最后,面对洋种子的冲击,要促使国内育种行业不断创新机制,提高育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