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类所构建苎麻首张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刘头明博士及其团队成员在苎麻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科研团队构建了苎麻的首张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完成了苎麻纤维产量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
苎麻是我国特色的天然纤维作物,其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遗传基础难以界定。长期以来,苎麻的育种都是以常规育种为主。然而,常规育种具有周期性长,改良性状方面目的性不强等缺点。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设计育种已经被广泛用于水稻等主要作物的性状改良,但苎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该团队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率先开展了苎麻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四万余条表达基因序列(EST),进而利用这些EST序列发展了1827个微卫星重复序列(SSR)标记。另外,该科研团队还构建了一个F2无性系分离群体作为QTL定位群体。利用这些SSR标记和无性系群体,构建了苎麻的首张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包含132个标记和18个连锁群,总长度2265.1厘摩尔。结合群体的纤维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表型数据,科研团队一共检测到了33个与纤维产量相关的QTL。这些QTL将可以直接应用于苎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系列的研究成果已分别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生物医学中心-基因组学(BMC Genomics)》,《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PLoS One)》和《分子育种 (Molecular Breeding)》发表。(通讯员 王真栋)

文章链接: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164/14/125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60346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032-014-0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