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如何念好“粮食经”
【导语·中国大田网】粮食生产大县往往是经济发展小县,财政收入穷县。粮食生产大县如何变成经济强县,是让粮食主产区纠结的大问题。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就是工业不强、经济总量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粮食主产区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值得深思。
动力:调整结构苦练内功
粮食生产大县往往是经济发展小县,财政收入穷县。粮食生产大县如何变成经济强县,是让粮食主产区纠结的大问题。
为了调动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和粮油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等建设项目资金配套。但是对于粮食主产区来说,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这种单一的资金渠道,远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组组长亢霞认为,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经济,首先要练好内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地方区域经济布局。要引导粮食生产向优质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粮食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形成粮食生产、加工等产业链增值本地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次,要积极拓宽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增长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加大粮食产销合作力度,鼓励主销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在粮食主产区收购、储藏或代收、代储经营,促进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在粮食供需之间的协调发展。
渴望:粮食加工业走新路
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就是工业不强、经济总量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粮食主产区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值得深思。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了解到,一些传统的产粮大县,都有着很强烈的工业化渴望,因为道路选择的不同,走上了不同的工业化道路。在内蒙古、青海的一些农业大县,为了发展经济,不惜引进电力、化工、水泥等企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一些产粮大县则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黑龙江海伦市依靠丰富的大豆资源,建起大规模大豆制油企业15家,让深陷困境的大豆之乡走上大豆产业发展的新路。
“粮食加工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粮食主产区必须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晓真教授说。
目前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的积极性很高,粮食加工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认为,应当看到,我国粮食加工行业产能过剩与项目盲目扩张并存,粮食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是由大变强的很好的一条途径,但不能走老路,必须探索一条生态、低碳、高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期盼:搭上新型城镇化列车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公布,全国各地正致力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园区等形式实现产业聚集,不仅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还推动了农村城镇化步伐。
记者到山东莱阳市龙大食品工业园采访时看到,这是一家以农产品加工出口和国内销售为核心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龙大产业园内,现代化的厂房、干净整洁的马路、配套的服务业、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几万名工人在这里工作、生活,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廷明强调,粮食主产区要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过度占用耕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过度发展粮食加工业,不仅会过分消耗粮食资源,还容易忽略粮食生产。过度推进城镇化,会占用大量耕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因此,粮食主产区要统筹考虑,精心设计,在不大量占用耕地和浪费粮食资源的前提下,适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