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短缺致进口大豆违约创十年新高
[企业目前经营状况不理想,陷入亏损或者资金状况不佳,银行在评估后对其还款能力难以产生信任,便会停发信用证]
近日,由于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难以从银行开具信用证,中国买家出现大量拖欠美国和巴西大豆货款现象,违约金额达3亿美元左右,规模创下10年新高。大豆业的频繁“洗船”违约现象也进一步折射出目前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资金短缺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低迷。
资金链短缺
卓创咨询农业分析师张兰兰告诉《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国内的压榨企业陷入亏损,企业加工一吨大豆约亏损500元,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信用证政策收紧,加剧违约现象。其数据监测显示,2013年以来国际大豆到港完税价格就始终处于高位,目前均价在4400元/吨左右,尽管相较去年的4500~4600元/吨完税价格有所回落,但下游豆粕、豆油价格受到终端消费市场疲软影响也下滑严重,豆油市场价格在6900元/吨左右,豆粕在3600元/吨左右。
中华粮网信息部副部长郭清保告诉记者:“目前豆油市场价格从2012年的9500~9600元/吨起持续下跌,但依旧处于消费疲软、有价无市阶段。而豆粕受到养殖业的低迷影响,消费需求也进一步减弱,价格受挫严重。根据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大豆加工企业普遍开工率仅30%~40%,而往年普遍在50%~60%左右。”
饲料加工企业唐人神(002567.SZ)近期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业绩预告也显示,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304.5万元~2016.0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45%。公司方面表示净利下滑主要是由于2014年第一季度受生猪存栏量增加及消费需求的减少,养殖行业出现行业性亏损,豆粕等饲料销售增长放缓导致。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表示,进口大豆的信用证模式比起银行贷款效率更高,给不少沿海进口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资金优势。而不少企业借此使贸易优势转为了融资的一种手段,背离了国家支持国际贸易的初衷。而一旦国内信贷收紧,融资进口大豆的资金出现短缺,成了目前屡屡发生“洗船”事件的重要原因。
郭清保说,企业难从银行申请信用证的原因包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不理想,陷入亏损或者资金状况不佳,银行在评估后对其还款能力难以产生信任,便会停发信用证。除此之外,银行近年来也在不断收紧监管政策,作为票据替代工具的国内信用证业务监管也在日渐收紧,致使企业越来越难以通过信用证审批。
产能过剩
除此以外,国内大豆企业产能过剩、过量进口也是违约频发的根本原因。王小语告诉记者:“国内大豆产能已经从1996年1000万吨上升到了2013的1.35亿吨。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大豆加工量每年也就在6000万吨左右徘徊,产能已经过剩1倍多。”
对于目前进口过量现状郭清保也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检测信息显示,目前国内港口进口大豆库存约在650万吨,较以往400万~500万吨的库存量已处于高位。在往后消化一定量库存后,对进口依赖超过80%的中国大豆市场进口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回暖,违约情况会有所缓解。”
对于中国进口大豆需求下降是否会影响国际大豆期货价格,郭清保表示近期可能会造成小幅波动,但由于中国尚未掌握定价权,所以影响恐怕有限。
[责任liang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