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台风“损失200份亲本材料”
在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的22亩水稻制种田里,水泥路笔直,硬化渠通畅,但走进去才发现,田埂上每隔1尺多远就是一堆老鼠药。为了防鼠害,耕地边缘高隆起的田埂上都铺上了塑料布;为了防鸟害,水稻上方也都撑起了橙红色的编织网。
合同一年一签,科研地块不稳定,对育种单位来说,直接的影响就是“田间设施和科研设施不能建了”。据了解,由于南繁基地分散,农田基础设施标准低,缺乏种子晒场、仓库、加工、检测等基础设施以及网室、大棚、隔离墙等防鼠、防鸟、防牛、防盗、防粉窜等科研试验配套设施,不能有效保证农作物原种、核心种质资源和试验的安全,也影响到育种试验质量、成功率以及制种产量。
“去年种了10亩自交系材料,但受台风影响只剩下5亩,损失亲本材料超过200份。”霍仕平告诉记者,搜集这200多份材料,时间长的用了8~10年,短的也有3~5年,损失难以估量。
“田块经常换,对科研育种来说非常不利。”常熟市农科所南繁基地科研人员李标解释说,“水稻育种对田块要求比较高,如果租到的地块上一季种过水稻,这一季就可能出现再生稻花粉飘移,一旦花粉飘入育种材料,这个材料就报废了。”
“育种单位管理相对规范,但如果试验田和农民的耕地‘插花’种,打药早晚不一样,放水多少也不一样,管起来就比较难。”隆平高科江苏分公司南繁工作人员鲍远超说。
“人员多,单位多,材料多,造成农作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来源广、分布区域广、潜在病虫种类广,加之备案制度不完善,南繁基地植物检疫的难度大、风险高。”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邓光联坦言。据南繁植物检疫站统计,截至目前,申报产地检疫的南繁育制种面积约11万亩,仅为全部南繁育制种面积的一半多一点。
(农民日报)(责任jianx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