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聊城模式”面向山东全省推广
在聊城一大型蔬菜基地,施药实现了以有机肥为主,物理、生物方法代替了使用农药除虫害。
莘县是“中国蔬菜第一县”,聊城蔬菜年产量位居山东第一,同时也属全国第一,但聊城蔬菜种植面积并不是最大的。
就质量来说,聊城蔬菜在全国也是有口皆碑。香港企业来聊城定制蔬菜,上海企业来聊城收购小油菜,就地贴上自己的牌子,随后直供上海高档社区。就连日韩等国,也来聊城购买大白菜腌制泡菜……
聊城利用光热等资源,合理调配种植,让产量高峰与价格高峰重叠,实现了最大经济效益。这种模式被称为“聊城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这一模式也支撑着聊城蔬菜走向全国。
4月8日,聊城市农委高级农艺师孙玉杰接受记者采访,畅谈聊城蔬菜种植过往取得的成就、目前面临的不足、未来发展的方向。
值得说明的是,聊城蔬菜规模种植的时间相对较短,属于后来居上。这让聊城幸运地避开了蔬菜种植早期使用高化肥高农药的阶段,避免了土地的污染,留下了优质的土地资源。
多茬:收了西瓜种豇豆,最后一茬是黄瓜
◎一年多茬种植,实现了多收,这是聊城蔬菜种植实现高产多收的一个缩影。
在种植面积不是最大的前提下,实现了全国年产量最高,聊城蔬菜种植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聊城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不妨从两个样本中找答案。
许营西瓜,大家并不陌生。其实,当地西瓜种植户还创造了聊城蔬菜多茬种植的一个样本。
市农委高级农艺师孙玉杰说,许营西瓜种植户并不是单一种植西瓜,还种植蔬菜,靠多茬种植,一年多收,实现了致富梦。
许营西瓜,一般在5月之前就成熟了,一亩大棚种西瓜660棵左右,能产6000多斤,收入万元左右。
在西瓜临近成熟时,种植户便加茬种上豇豆,到6月下旬就能收获。这一季豇豆能收入7000元左右。
豇豆采收结束后,种植户还会再补种一季,多种植茄子、西红柿、黄瓜等,同样能收入7000元左右。总体算下来,一亩许营西瓜大棚,一年总收入能达2万多元。
不久前,一个外地参观团来考察蔬菜种植“聊城模式”,孙玉杰带着他们到莘县参观。
其中,莘县燕店镇东孙村大棚种植户尹庆让参观团非常惊奇。他三亩半的蔬菜大棚,去年毛收入18万元,除去人工费、农资投入等成本,净收入达到15万元。种植模式也是多茬多收,头茬种甜瓜,二茬种黄瓜。
尹庆告诉参观团,村里蔬菜大棚的收成,基本和他的差不多。
一年多茬种植,实现了多收。这是聊城蔬菜种植实现高产多收的一个缩影。
高效:实现产量高峰期与价格高峰期重叠
◎从2002年至今,聊城的日光温室大棚没有赔过钱,亩纯收入多的达3万多元。
高产,又多收,才是高效。这是蔬菜种植“聊城模式”的核心。
目前,聊城蔬菜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从形式上分,包括三种:日光温室大棚、大中小拱棚、露地蔬菜。
其中,日光温室大棚,全市约有50万亩,是亩效益最高的种植形式,也是我市蔬菜种植的重中之重。其产品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而此时正值深冬缺菜期,蔬菜供不应求。
孙玉杰说,从2002年至今,聊城的日光温室大棚没有赔过钱,亩纯收入多的达3万多元,并且蔬菜价格每年都以20%左右的幅度递增,成为典型的高产、高效产业。
当然,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前期投入也大,一个标准大棚一般在10万元左右。但一次性投入后,可实现长期受益,且效益稳定、市场风险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强。
相比日光温室大棚,大中小拱棚投入少,好管理,土地使用率高。但是,拱棚菜上市的时间,正值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上市,产量上处于劣势,其中中小拱棚更是不占优。因此,近年来,我市中小拱棚大多调整为大拱棚,实施了多茬种植,推广的多膜栽培技术,也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市大拱棚蔬菜种植摸索出一些经验,种植上错开茬口,春季抓“早”、秋季抓“延”,让上市时机赶上价格高峰期。据了解,一亩大拱棚一年投入在4000元左右,一般可收获2万元左右,成为效益仅次于日光温室大棚的种植模式。
露地蔬菜,投入低,产出也少,主要是种植大蒜、大葱、洋葱、萝卜、白菜等。
经常出现的“菜贱伤农”事件,不少是露地白菜“制造”的。孙玉杰说,种植这样一亩白菜,全部投入只有400元左右,赶上行市不好,菜农哪怕卖不出去,也损失不了多少钱。
总体来看,近年来,聊城在蔬菜种植上,充分利用了光、热、水、人力等资源,形成了日光温室大棚、大中小拱棚和露地较为合理的种植比例。同时,实施多茬种植、提高复种指数,调整种植方式和上市时间,将蔬菜高产期与价格高峰期重叠,用最小的投入取得了最大效益,形成了一种崭新蔬菜生产模式。这就是“聊城模式”。
这种模式得到省农业厅和省农科院蔬菜权威的认可,被在全省大力推广,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参观团。
品质:外地贴牌聊城菜,日韩企业来购大白菜
◎本地小油菜市场价格为0.3元/斤,但上海易初莲花的收购价是1.5元,就地贴上自己的牌子,便运往上海直供高档社区。
聊城蔬菜规模种植起步并不算早,我市“蔬菜产业振兴规划”是2010年开始实施的。
但在孙玉杰看来,这却是个大好事。
在蔬菜早期种植中,高化肥高农药的使用非常普遍。这形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土地污染,且是面源污染。相比点源污染(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面源污染涉及的面积广,治理难。
一旦出现面源污染,种植优质安全的蔬菜,几乎没有可能。
后来者居上,为吸取外地早期蔬菜种植的教训,聊城蔬菜规模种植,从开始就是实行的“配方制”:所种蔬菜需要什么养分,就施什么营养元素,需要多少就补给多少,力争蔬菜采收期结束,所施养分吸收尽。整个过程,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
农药方面,聊城也较早地采用了生物方法、物理方法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即便使用农药,也严格按量施药,且不用违禁高毒剧毒农药。
因此,聊城所产蔬菜是有质量保障的。
从2006年开始,日韩企业大量收购聊城的白菜,就是看重其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白菜价格波动较大。后来,由于其他原因,日韩企业停止了收购行为。
但是从2009年开始,知名的连锁机构上海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派人常驻许营,收购小油菜。当时,本地小油菜的市场价格为0.3元/斤,但易初莲花的收购价是1.5元,就地贴上自己的牌子,便运往上海直供高档社区。
易初莲花看重的还是聊城蔬菜的质量。
同样,2012年,香港百利高食品有限公司派人来到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刘庄,委托在这里从事蔬菜规模种植的恒丰生态园,种植了一年的蔬菜,包括白菜、娃娃菜、菜花、甘蓝、长叶菜等,采收后直供香港。该公司技术人员长期蹲守基地,自己组织采收、监测,但没检测出一批问题蔬菜。
不足:蔬菜品牌不响,龙头企业不多
在上海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在聊收购蔬菜时,市农委高级农艺师孙玉杰前往上海考察发现,在聊城按1.5元/斤收购的小油菜,到上海后至少卖三四元,甚至更高。
在上海高档社区的超市,孙玉杰看到,市面上2元/斤的普通蔬菜,只要有无公害、通过绿色认证,价格就能达到五六元,如果有有机认证,价格则更高,能达到10元/斤。
好菜卖出好价格,中间还缺一个环节——品牌建立。
近年来,聊城市领导提出了打造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业龙头战略,并将打造“绿色之都”作为农业发展目标。
孙玉杰说,聊城蔬菜年产量全国第一,但知名的蔬菜品牌不多,蔬菜种植龙头企业也太少。这与规模种植程度低、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
其实,品牌建设与龙头企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企业规模大了,才会注重蔬菜品质,才会注重品牌建设;龙头企业,也需要打造品牌,进而实现高效生产。
一次,孙玉杰到台湾汉光果菜生产合作社考察,受到了很大启发。该合作社有259户社员,总耕地面积近3000亩。
在这里,社员既是产业工人,又是“股东”。他们贡献两样东西:土地和劳动力,获得土地总收入的40%。为了提高其积极性,社员按原有土地数量,管理合作社内相关数量土地的种植,并按照所管理土地收入提成。
最关键的是,该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种植,统一施肥施药,统一销售,既保障了高效,又保障了品质。同时,该合作社架构非常完善,设有监事会、理事会、社务会、社员大会,设监事主席、理事主席、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且下设行销部、场务部、财务室等6部室。
销售时,蔬菜从品相上进行分类:一类菜最好,主要进入超市,售价较高;二类菜,配送给军队、饭店等签约单位;三类菜品相最差,截切后进行深加工。这样的细分过程,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价值。
该合作社已获得四个产品认证,如台湾安全蔬果、台湾有机农产品等,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孙玉杰认为,台湾汉光果菜生产合作社给聊城树了一个样本,一定程度上就是聊城蔬菜规模种植的发展方向。
目前,聊城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典型,如,城区一大型超市发展了数千亩的蔬菜种植合作社;茌平贾寨耿店村全村绝大部分土地种植了蔬菜,并组建了大型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