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福建省农药出口情况分析

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福建省出口农药3309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增加30.7%;价值2133万人民币(6.1948, -0.0020, -0.03%)(下同),下降6.2%;出口平均价格6445元/吨,下跌28.3%。

一、1-2月福建省农药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月度出口量保持平稳,出口均价连续6个月同比下跌。2013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农药月度出口量均保持在2500吨上下波动,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仅出口735吨,同比增加0.6%,环比减少71.4%。出口均价自2013年9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同比下跌,今年2月份出口均价8457元/吨,同比下跌4.5%,环比上涨44%。(二)一般贸易出口占绝对主导地位。1-2月,福建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农药3205吨,增加31.8%,占福建省农药出口总量的96.9%;加工贸易出口102吨,增加6.2%。

(三)民营企业出口逾8成。1-2月,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农药2783吨,增长37.4%,占84.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26吨,增长42.1%,占15.9%。

(四)主要出口至非洲和东盟。1-2月,福建省对非洲出口农药1294吨,减少6%;东盟1292吨,增加1.4倍;2者合计占同期福建省农药出口总量的78.2%。

二、1-2月福建省农药出口量增价跌的主要原因

(一)全球农业高速发展,对农药需求增加。在全球经济趋于回暖,粮食生产发展较快的影响下,2014年国际市场的农药需求量仍然较大。当前全球农药市场规模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伴随着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以及农作物抗药性渐显(增大用量或推出新品种),国际市场对更多种类的农药保持着持续增长的需求,据估计2014-2020年全球农药行业将以年均6%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发展,到2020年全球农药规模将达到85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二)我国农药生产规模及产品优势明显,拉动农药出口增加。中国拥有25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可生产农药原药300多种,制剂3000多种,已成为农药生产和出口大国。经过农药行业多年的努力,我国部分农药产品和原药的质量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年出口额达到千万美元的厂家有20多家,这是国产农药走向世界市场的良好基础。随着中国成本优势的逐步体现以及创新技术能力的提高,全球产能向中国转移是大势所趋。

(三)农药产能较大幅度提高导致农药价格有所下调。近年来我国农药市场发展迅速,全国农药产量不断攀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9%。例如阿维菌素目前国内原药产能已达到3600吨,而国内需求只有2800吨。烟嘧磺隆的国内产能达到3200吨,而国内市场消费量约为600吨,剩余产能大部分用于供给出口,存在一定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出口农药价格有所下跌。另一方面,农药行业存在部分同质化现象,包括产品同质化、出口市场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相互杀价,也引发了出口农药产品价格的下行。

三、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一)农药生产企业普遍规模偏小,集中度低。我国的农药生产厂家2000多家,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屈指可数,多数农药企业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盈利能力则更低。最大的企业只占整个市场份额的不到4%,15家最大农药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25%左右。我国整个农药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5%,而世界上前8家农化集团销售额已占到全球农药市场的80%以上。规模的劣势导致中国农药生产企业缺乏有效竞争力,明显影响中国农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二)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我国出口的农药,除了质量符合出口要求之外,主要依靠“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来自于一靠劳动力价廉,二靠污染环境无需付出沉重代价,三靠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我国农药的低成本并不是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来实现的,因此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这就导致我国农药出口量不断上升,出口额却有所下降,出口品种的价格处于低位,出口利润下降。(三)产能过剩导致定价权缺失。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产品登记证,中国企业只能充当“原药代工者”,被定位在价值最低的制造业环节,产品出口没有定价权,且农药生产线低水平重复建设,只能靠低廉的价格赢得中间商。例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国,中国草甘膦原药出口超过总产量的80%,但以2009年为例,全球草甘膦需求量约80万吨左右,而中国产能就达103万吨,产能过剩导致草甘膦价格大跌,而近年来国内草甘膦生产企业仍在无序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中国农药在国际市场上丧失定价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