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国际干旱区大会在京举行 专家呼吁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应对干旱
中国科学报,2013-3-25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全球40%的耕地面积位于干旱区,约有10亿人居住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而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全球干旱区粮食与能源资源危机。近日在京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干旱区大会(IDDC)对此敲响警钟。此次会议主题为“全球环境变化与其对干旱区粮食、能源安全的影响”,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20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
“应对气候变化和干旱区环境退化问题,需要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需要全球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共同打造‘诺亚方舟’。”IDDC主席艾代尔·贝尔塔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此次会议为科学家的想法、技术、成果提供了落地平台,为改变现状提供了机会。
联合国大学水资源、环境与健康组织执行人扎法尔·爱迪尔指出,当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单打独斗地解决水、食品、能源安全问题,在干旱地区尤其如此。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非政府组织需要形成合力,通过教育、创新、合作走出困局。
“在非洲,32%的电力由水电提供。这导致水质与水量下降,土地退化严重。”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教授安亚曼·哈迪德看来,干旱区所面临的挑战也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机遇,应把无所作为、被动应战的态度变为积极应对的举措,加快开发新能源。
澳大利亚学者、甘肃农业大学访问教授维特·斯夸则表示,解决干旱区经济发展缓慢、生态多样性减少及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问题,不能不考虑这些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换取的一时繁荣只会让荒漠化问题更严重。因此,应把传统农业管理理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实现干旱区农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IDDC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这是该会议第三次在中国举行,此次会议为全球各干旱区国家提供了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平台,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及‘南南’、‘南北’合作。”大会承办方、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已经成为干旱区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在流沙固定、沙漠化防治、沙漠公路及铁路建设、干旱区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已处于世界前列,他希望可以和全球科学家共同分享这些应对干旱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