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探访海南违规试验转基因作物发现地

中新网三亚4月4日电 (黄艺 王晓斌)位于三亚市的南滨农场是海南著名的南繁育种基地,最近因“海南查处非法转基因作物”事件引起公众的关注。

3月30日,海南省农业厅在其官网上发布通告说,去年12月底即发现13家单位种植的15个样品呈转基因阳性,均为科研试验田块。其中玉米12个,棉花3个,主要分布在三亚市南滨农场、师部农场和乐东九所镇个别田块。

4月2-3日,记者两度前往南滨农场,探访这个在通告中被首个点名的违规试验转基因作物发现地。

“生物污染”隐忧犹存

热带气候资源和满足动植物周年生长繁殖的生态条件,使海南南部地区成为中国南繁育制种基地。南滨农场亦吸引了四十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长期入驻。几十家科研单位分布其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彼此间的距离,有时仅仅是一条小路、两道围墙。

开阔无阻的自然环境,距离相近的田块,令一些人担忧转基因的“生物污染”问题。

据了解,目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主要集中于基因逃逸造成的转基因作物与其野生亲缘种间的基因流动及转基因产物进入土壤后影响土壤生物多样性。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应该采取隔离措施,设置隔离带,以防止花粉传播给常规农产品的同类作物。

“南滨农场的条件很难创造出高度隔绝的转基因试验环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海南试验站的一名科研人员说。

在四十多家从事南繁育种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中,只有寥寥几家获批从事合法转基因试验的单位。

在一所农业大学的作物育种基地,记者见到了该基地获得国家正式批文的转基因玉米试验田。试验田面积不足一亩,四周与顶部均被厚厚的“白纱帐”包裹住,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做是为了创造适合玉米生长的温度,同时也能防止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向外扩散。

根据2011年4月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汇编的《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监管手册》,转基因玉米试验田与周围相同作物的隔离距离应保持300米。但记者注意到,在该转基因玉米试验田的几米外,就大面积地种植着几百株普通玉米,除了“白纱帐”外,与转基因试验田块再无其他隔离措施。

转基因监管之难

据日前新华社报道,海南省农业厅新闻发言人赵咏望表示,南繁单位备案要在南繁办,转基因作物种植则需向农业部备案,两者信息不能互通有无,因此一些单位的转基因试验情况海南省农业部门无法完全掌握,加之种植分散,管理难度很大

据介绍,从事南繁单位工作协调的是农业部和海南省政府共同设立的国家南繁办,属于非常设机构,由海南省农业厅下属的海南省南繁管理办公室对外行使国家南繁办的职能,所以南繁办的功能更偏向于服务协调。这就导致了分散在各处的南繁单位来去自由,给南繁办的管理造成困难。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海南试验站的一名科研人员说,确实存在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经济利益,引进未经检疫的种子种苗。“存在很多非正规的渠道,比如从国外交流过来的材料,很多小企业觉得好用就拿来用。”

4月3日,记者致电海南省南繁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对方以“农业厅不允许擅自接受采访”为由婉拒采访。记者前往海南省南繁植物检疫站,亦被站长以多种理由请出办公室。

4月3日下午,记者从海南农垦总局下属的海南南繁种子基地有限公司了解到,南滨农场大部分科研单位或企业的试验用地由该公司提供。但仍有部分科研单位或企业通过租用当地老百姓的土地进入南繁育种基地,留下了一定的监管空白。

在南滨农场的一条马路旁,记者遇见了前来海南育种的吉林省农民老高。老高对记者直言不讳,称自己也曾试种转基因玉米。“种了三十年玉米,如果不看田地里的表现,很难分辨出转基因玉米和普通玉米的区别。”

老高所站的马路对面,是当地村民耕种了几代人的水稻田,记者沿路采访了十位村民,当问及什么是转基因时,大多数人只是瞪大了眼睛,迷茫地摇了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