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晋院士赵振东:播下“传奇”的种子



赵振东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年龄:71

专业领域: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成果:从事小麦遗传育种三十年,带领团队育成的济麦系列品种,推动了山东及全国的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为我国小麦品质改良、持续增产及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作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 本报记者王亚楠

本报通讯员安静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搞农业科研的人看来,71岁的赵振东实至名归。记者过去见到赵振东,往往都是麦地里的偶遇,因为在小麦种植的时节,赵老几乎每天都小跑着到试验田去,研究了一辈子小麦,他放不下。赵振东说,“院士”是终身荣誉,更是对工作的要求,“我就是一个农业科研战线的老兵”。

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品种

在黄淮麦区,很多农民可能并不知道赵振东的名字,但一提起他育成的超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其中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向你介绍:这个品种就是好,高产优质,关键是稳产、抗寒、抗倒伏、抗病、抗干热风……

这些形容词,是老乡们在生产中的真实感受。尤其近年来气候多变,在干旱、倒春寒等的考验下,济麦22成为黄淮麦区种粮农民坚定的选择,得以迅速推广。

某种意义上,济麦22就像一个“传奇”。2006年育成后,济麦22先后通过国家审定和鲁、豫、皖、苏、津五省市审(认)定,连续6年在不同生态类型区66个点次创造出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典型。2009年,农业部组织实打亩产789.9公斤,创一年两熟制下冬小麦高产世界纪录。推广范围跨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两大生态区,2012年在黄淮麦区种植3660万亩,占比达1/4,连续4年蝉联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品种,也是近30年来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截至今年夏收,济麦22单品种7年累计推广1.44亿亩。

种业是农业的关键。正是济麦22这粒小小的种子,为实现全国粮食生产“十连增”、山东粮食“十一连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争取好年头大丰收坏年头少减产

主要粮食生产要立足自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策。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到省农科院视察时,专门强调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我国有18亿亩耕地,折算成播种面积大约24亿-25亿亩,但实际上我国需要约30亿亩,所以单产仍是核心。赵振东介绍,粮食生产是有基本规律的,基本是“两丰一平一欠”,在全国粮食实现“十连增”的基础上继续连增难度很大。但是,“与其坐着揣测年景好坏,不如大家多努力,创新,实干,争取好年头大丰收,坏年头少减产,确保粮食安全——这,才是我们的任务”。

赵振东带团队,跟年轻人说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农业育种科研条件复杂、周期很长,以小麦为例,平均育成一个品种需要10年。而赵振东却在不到30年里就育成济麦系列“济南17”(1999年)、“济麦19”(2001年)、“济麦20”(2003年)、“济麦22”(2006年)4个“大品种”,成为全国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能出这些成果,赵振东说关键是要想在前头,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生产实际两个大需求出发,确定育种方向,然后努力去寻找实现的方法。

“科研突破需要协作创新”

赵振东说,现在,小麦品种和技术正进入一个平台期,平台期不是不发展,是坡度大,需要跃变;继续向下一个平台期突破,需要协作创新,包括思路、材料、技术方法等。他认为,2020年争取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50公斤以上的水平,增长10%,这是不得不完成的底线。

小麦育种是典型的集成科学。小小一粒种子上,经验、理论、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总成才能形成突破。现在,整个黄淮麦区都在试图突破济麦22,但至今仍未见大品种。赵振东说,济麦22并不是终点。他特别希望农业科研人员能格局再开阔一些,集成、协作,任何地方只要有好的苗头,就“钉钉子”、努力突破,“超越济麦22,不管是哪一家,我觉得都好”。

搞科研或许见解不同,但协作会让大家都更有力量。赵振东常说,济麦22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泰山23”这个老师。当时,他一门心思琢磨小麦的品质,“泰山23出来不错,我就是紧学着、调整了思路,少走了弯路,才出了既高产又广适的济麦22”。

年过七旬的赵振东,也在用更开阔的眼光考虑高产:不能单独研究小麦,或是单独研究玉米;我们要的是全年的丰收,甚至不光粮食,还有油料作物,如大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