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一个忽悠人的错误标准(7) 延伸讨论4

七、延伸讨论4—抗病性与两条谱带差异

这是最容易出现漏洞和被偷换概念的领域。当初制定DUS测试指南的时候,我们把质量性状的阶梯只看成是衡量品种变异的标尺,而不关心性状本身的农学意义、适应性意义和经济价值。考虑到抗病性、抗逆性和品质性状受环境条件和测试技术本身影响很大,还会由于不同测试者而造成人差,为了防止因标准模糊而借机剽窃知识产权,所以DUS测试指南不包括这类性状。不但我们没有把这类性状作为“标尺”,国际上除日本外普遍不用这些容易受环境影响的性状作为标尺。当时费了很多口舌,开了很多次专家座谈会,每次开会都重复做大量说服工作,耗时一年多才说服玉米界的专家们,从一开始就堵住了可能的漏洞。

实践证明,在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鉴定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地点的结果有很大出入,即环境互作明显。CIMMYT在多个地点对小麦品种的品质分析表明,同一个品种的蛋白质质量在不同地点可以是最高级别,也可以是最低级别,取决于环境和降雨量。所以,我们力排众议,把这类容易受环境、年份和人差影响,经济价值却很重要的性状排除在外是完全正确的。

剽窃育种者(育种流氓)从DUS测试指南找不到漏洞,他们从生物技术领域找到了可乘之机!设20对SSR引物,只要两个SSR位点有差异,不问差异的性质,就认为是一个新品种。这就对育种家形成两头堵的局面。当然,也同时存在两头漏洞。现在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实践中,这类两头堵的现象比较常见。一方面侵犯了知识产权,一方面压制了创新积极性。目前,这类高技术剽窃育种发生在高端单位,很快就会向下渗透到较低端科研单位,到那时候,中国玉米育种就会乱成一锅粥。农业部种子局要早防范。少数剽窃育种者就是把抗病性与分子指纹差异挂钩制造出一个缝隙,他们还使用了逻辑学的小伎俩,偷换概念。而这个空当在DUS测试指南中是被堵住了的。

其他作物的错误标准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低,看不透SSR标记的本质,属于失误。中国玉米界的情况却不是失误,而是故意制造漏洞。因为十年前(2002-2005)我就警告过他们,却刻意回避不同意见,结果形成欺骗。(其他作物要分别计算阈值,而不能统一设定两个位点差异的绝对差异,要计算概率。)

(待续)

(后记:有人提出3-5个谱带差异的“标准”,有什么理论和统计学依据?想过后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