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

甘肃日报,2013-3-20

记者近日从甘肃省农牧厅获悉,国家已将甘肃省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农业部和省政府已发文正式成立了国家级种子基地(张掖)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的部、省、市共建共管机制,今年将建设31万亩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

玉米制种是甘肃省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张掖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玉米制种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要求,2012年农业部在张掖率先启动10万亩“四化”基地建设试点,探索出“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新型基地模式,建成10.7万亩国家级玉米制种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建立了企业与基地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种企业合作,打破了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提高了基地组织化程度,为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种业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为落实该《意见》,我国确定了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甘肃种子基地建设管理由部门行业上升到国家层面和政府行为。农业部和省政府将通过强化国家级种子基地监管,规范种子生产秩序,确保基地健康发展,解决无证生产、套牌生产、抢购套购等问题。农业部还将通过种子工程项目对优势区制种基地建设予以重点支持,今年确定在张掖、酒泉、武威建设31万亩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

为进一步加快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示范建设,张掖、酒泉、武威3市将增强供种保障能力。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基础建设,优先推进制种优势区的标准农田建设,为制种基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供基础条件;创新机制,推动土地流转,提高种子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补贴,推进生产机械化。(王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