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家的"军功章"也有他们一半

《 农民日报 》( 2014年04月02日 05 版)

肖力伟

采访“天优华占”、“C两优华占”的选育人、中国水稻研究所朱旭东研究员,问及其成功的奥秘时,他淡然一笑:只不过是运气好,碰巧遇到了好的材料,找到了一个好的组合。朱研究员的话里不无谦逊的成分,同时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丰富的作物品种资源是多么的珍贵和重要;那些几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保护品种资源的幕后英雄们是多么值得赞美和感谢!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特别是优质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总产稳定在一万一千亿斤以上,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增加播种面积的空间越来越少,同时对提高单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良种的作用因此越发重大,据相关部门统计,现在良种对单产的贡献率高达40%。我们知道,要想多研发出增产增收抗性好的优良品种,丰富的种质资源十分重要,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于1986年建立国家作物种质库,十几年来经过1400多个科研单位和近万名农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收集存放作物品种33万多种,各地苗圃内搜集植株品种3万多种,成为世界上搜集农作物品种资源数量最多的作物种质库,其中搜集的濒临灭绝的野生品种资源4万多种。这些数字的背后,汇集了多少科研人员辛勤的汗水,隐含了多少不大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提起我国的育种家,好多人可以不加思索地列举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系为世界油菜杂交开辟道路的傅廷栋、开拓我国紧凑性玉米先河的李登海、“抗虫棉之父”郭三堆、育出扬麦系列累计推广3亿亩的程顺和……可是,从事品种资源搜集保护的万名技术人员中又有谁被知晓!不仅难出名,他们的收入更是极普通极普通,名和利几乎完全与他们无缘。

育种家有多辛苦?多则十年,少也要六、七年一个育种周期,育出的品种未必还是理想的好品种,风里来雨里去,像傅廷栋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喜与田间伴,最和油菜亲”;像程顺和院士大冬天迎着凛冽的寒风,跪在地上俯下身子查看麦苗叶片的生长变化……

而为他们做铺路石的那些品种资源保护者一样很辛苦,甚至付出得会更多。正如国家柑橘产业技体系岗位专家、华中农业大学伊华林教授所说,珍贵的野生种质资源往往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之处,科学家为了搜集资源,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

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呼唤越来越多的优秀育种家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抗性好的突破性品种不断问世。与此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不计名不为利的人加入到作物品种资源搜集、整理和保护的行列中。对前者,我们要热情讴歌、高声赞美;对后者,育种家的“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我们应该同样地予以褒扬、给他们立功授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