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国内粮价上涨空间越来越小
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近日在该局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会议上表示,由于国内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粮食适度进口呈现常态,进口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国内粮价上涨空间越来越小。
任正晓表示,在立足国内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进口国内短缺粮食品种,科学合理调节粮食供求,同时要把握好粮食进口的规模和节奏,防范和化解国际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冲击。
当前,世情、国情、粮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粮食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去年,全球谷物和主要植物油料产量均创历史纪录,粮食供求总体上比较宽松,但也面临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国内粮食市场出现了一些趋势性变化: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但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二是粮食适度进口将呈常态,但解决吃饭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三是国内粮价逐年提高,但价格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进口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任正晓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尊重市场的一般规律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考虑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公益属性和目前种粮农民在市场中尚处弱势地位等因素,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粮食生产、流通中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任正晓的上述讲话,对于国内粮价走势判断有重大影响,因为国内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即将启动。中共中央2014年“一号文”明确提出:“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自2004年以来,实行11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积累了一些矛盾,中央决定改革粮价形成机制,从单纯的制定最低价格和实行粮食临时收储,逐步转向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26日表示,“现在关于目标价格的研究制定,有关部门正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抓紧拟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目标价格补贴的最终目标是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此项改革可“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至于如何确定目标价格,中农办主任陈锡文此前曾表示,一是看国内供求,二是参考国际市场价格。比如,中国大豆超过80%需要进口,棉花的自产比例则比较大。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目标价格的确定。同时,还需考虑运输成本及税费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