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公布《第七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会
豫农种植[2014]13号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公布
《第七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六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的通告
2014年元月24日,第七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在郑州召开第六次会议,会议审定通过了小麦、油菜、玉米、西瓜四种主要农作物共23个新品种,现予以公布。
附件:1、审定通过品种目录
2、品种介绍
2014年3月14日
附件1
七届六次河南省品审会通过审定品种目录
作物 |
序号 |
品种名称 |
审定编号 |
申请单位 |
小麦 |
1 |
周麦32 |
豫审麦2014001 |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
2 |
郑麦3596 |
豫审麦2014002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
|
3 |
华育198 |
豫审麦2014003 |
河南省华棉种业有限公司 |
|
4 |
豫农211 |
豫审麦2014004 |
河南农业大学 |
|
5 |
平安9号 |
豫审麦2014005 |
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 |
|
6 |
金地828 |
豫审麦2014006 |
河南省福旺种业有限公司、温县金地种业有限公司 |
|
7 |
中育9307 |
豫审麦2014007 |
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8 |
郑育8号 |
豫审麦2014008 |
河南郑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
|
9 |
偃丰21 |
豫审麦2014009 |
偃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
10 |
偃高21 |
豫审麦2014010 |
偃师市高龙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 |
|
11 |
新麦29 |
豫审麦2014011 |
河南省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 |
|
12 |
信麦9号 |
豫审麦2014012 |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
|
13 |
郑麦314 |
豫审麦2014013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
|
14 |
鹤麦801 |
豫审麦2014014 |
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
|
15 |
汝麦076 |
豫审麦2014015 |
汝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许丰种业有限公司 |
|
16 |
新麦28 |
豫审麦2014016 |
河南省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 |
|
油菜 |
1 |
信油杂2803 |
豫审油2014001 |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
2 |
双油092 |
豫审油2014002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
3 |
周油589 |
豫审油2014003 |
周口师范学院 |
|
4 |
华豫油63 |
豫审油2014004 |
华中农业大学 |
|
5 |
开油1028 |
豫审油2014005 |
河南大学 |
|
玉米 |
1 |
纯玉958 |
豫审玉2014001 |
河南省高光玉米新品种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西瓜 |
1 |
菊城龙旋风 |
豫审西瓜2014001 |
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
附件2
品种介绍
1、 品种名称:周麦32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1
申请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人员:殷贵鸿、韩玉林、杨光宇、李新平、黄峰、王丽娜、唐建卫、于海飞、高艳
品种来源:矮抗58/周麦24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晚熟强筋品种,全生育期226-235.2天。幼苗匍匐,叶片窄长,叶色浅绿,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株型松紧适中,旗叶宽短,上冲,穗下节短,穗层较厚,平均株高74-75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纺锤型,长芒,白粒,卵圆形,角质;根系活力好,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 42.6-47.3 万,穗粒数30.6- 32.7粒,千粒重 40.5-41.7 g。
抗病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6.22 %,容重808g/L,湿面筋33.7%,降落数值462s,沉淀值74.3mL,吸水量59.1mL/100g,形成时间8.4 min,稳定时间17.3min,弱化度25F.U.,硬度65HI,出粉率72.5 %;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6.88%,容重814g/L,湿面筋35.8%,降落数值409s,沉淀值80mL,吸水量60.4mL/100g,形成时间5.7min,稳定时间8.4min,弱化度59F.U.,硬度60HI,出粉率70.2%。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Ⅲ组区域试验,13点汇总,8点增产,5点减产,增产点率61.5%,平均亩产572.3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1.7%,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II组区域试验,14点汇总,14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480.0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3.9%,达显著水平,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2012~2013年河南省冬水A组生产试验,14点汇总,13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482.9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5.6 %,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10月8~25日播种,最佳播期10月13日左右;高肥力地块亩播量8-9kg,中低肥力9-10kg,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增加0.5kg播量为宜。
(2)田间管理:一般全生育期每亩施肥量:有机肥3000kg,纯氮14kg,磷(P2O5)10kg,钾(K2O)7.5kg,硫酸锌为1kg。磷、钾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其中氮肥的底肥与追肥的比例为5:5,拔节期追肥。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拔节期每亩喷施20%三唑酮100ml兑水30kg防治白粉病,可用吡虫啉40g/亩防治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2、品种名称:郑麦3596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2
申请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育种人员:吴政卿、雷振生、杨攀、杨会民、王美芳、何盛莲、刘加平、徐福新、周正富、李巍
品种来源:郑麦366航天诱变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晚熟强筋品种,全生育期225.6-234.9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宽大,冬季抗寒性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成株期株型紧凑,旗叶偏小、上冲、有干尖,穗下节短,株高75-76.6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纺锤型,大小均匀,籽粒卵圆形,角质率高,饱满度好,外观商品性好;根系活力好,叶功能期长,较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成穗数40.2-46.7万,穗粒数30.4-33.7粒,千粒重39.9-41.4 g。
抗病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6.14%,容重799g/L,湿面筋33.2%,降落数值513s,沉淀值77.8 mL,吸水量61.6mL/100g,形成时间11.8 min,稳定时间18.6min,弱化度30F.U.,硬度69HI,出粉率70.8%;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5.99%,容重798g/L,湿面筋33.8%,降落数值398s,沉淀值86mL,吸水量64.3mL/100g,形成时间7.6min,稳定时间13.3min,弱化度40F.U.,硬度70HI,出粉率70.0%。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Ⅲ组区域试验,13点汇总,5点增产,8点减产,增产点率38.5%,平均亩产561.1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减产0.3%,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7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Ⅱ组区域试验,14点汇总,5点增产,9点减产,增产点率35.7%,平均亩产455.1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减产1.5%,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10位。
2012-2013年参加河南省冬水A组生产试验,14点汇总,11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78.6%,平均亩产459.9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0.5%,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高肥力地块亩播量8-10kg,中低肥力地块亩播量10-12kg,晚播适当增加播量。
(2)田间管理:①施足底肥,一般亩施农家肥3~4方,N、P、K科学搭配,以1:1:0.8为宜;②浇好底墒水,足墒下种,一播全苗;若旋耕后直接播种,冬前必须浇一次越冬水,踏实耕层,培育壮苗;③在小麦起身拔节期,茎基部喷洒粉锈宁或烯唑醇防治纹枯病;④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3、品种名称:华育198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3
申请单位:河南省华棉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员:李新华、张建伟、王紫娟、赵庆丽、张永刚
品种来源:百农64 /周麦16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7.7-233.1天。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宽长,叶色浅绿,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成株期株型紧凑,茎秆有腊质,旗叶及下部叶片较小,上冲,穗下节长,株高76-77.2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穗纺锤型,穗偏小,籽粒角质,大小均匀,黑胚率低;根系活力好,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成穗数39.0-43.9万,穗粒数33.1-33.6粒,千粒重44.0-45.6g。
抗性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4.78%,容重820g/L,湿面筋31.2%,降落数值422s,沉淀值43.8 ml,吸水量59.7ml/100g,形成时间2.5min,稳定时间2.6min,弱化度138F.U.,硬度65 HI,出粉率72.8%;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5.01%,容重813g/L,湿面筋含量35.4%,降落数值436s,沉淀值54 ml,吸水量60.7ml/100g,形成时间3.0min,稳定时间2.9min,弱化度122F.U.,硬度64 HI,出粉率72.8%。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Ⅳ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8点增产,4点减产,增产点率66.7%,平均亩产564.3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2.8%,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11~2012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Ⅲ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5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71.4%,平均亩产464.7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0.6%,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9位。
2012~2013年度河南省冬水B组生产试验,13点汇总,12点增产,1 点减产,平均亩产495.8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5.8%,居7个参试品种第2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10月5~20日播种,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高肥力地块亩播量6-8kg,中低肥力地块亩播量8-10kg,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亩播量增加0.5kg播量为宜。
(2)田间管理: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与微肥相结合。全生育期每亩施肥量:纯氮12-14kg,磷(P2O5)6-10kg,钾(K2O)5-7kg,硫和锌肥均为3kg,磷、钾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与追肥的比例为7:3。注重浇好底墒水和孕穗水和灌浆水,做到足墒播种。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小麦穗蚜。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4、品种名称:豫农211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4
申请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育种人员:崔党群、董中东、许海霞、詹克慧、程西永、陈 锋、 陈军营
品种来源:豫农201//豫农9234903/白硬冬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7.2-232.3天。幼苗直立,苗期叶片宽长,叶色青绿,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春季返青早,起身快,抽穗较早;成株期株型紧凑,茎秆有蜡质,旗叶较小、上举,穗下节长,株高74-76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纺锤型小穗,穗色发黄,顶端较尖,籽粒较大、均匀,角质,黑胚多;根系活力好,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42.1-45.6万,穗粒数29.4-31.7粒,千粒重42.9-43.9g。
抗病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4.76 %,容重831g/L,湿面筋32.9%,降落数值421s,沉淀值38.3mL,吸水量61.3mL/100g,形成时间2.5 min,稳定时间1.5min,弱化度172F.U.,硬度64HI,出粉率72.4 %;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5.08 %,容重819g/L,湿面筋31.8%,降落数值423s,沉淀值54mL,吸水量62.3mL/100g,形成时间3.0min,稳定时间1.7min,弱化度147F.U.,硬度62HI,出粉率70.7 %。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Ⅳ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9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75.0%,平均亩产551.9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0.5%,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6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Ⅲ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6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5.7%,平均亩产464.8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0.6%,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7位。
2012~2013年度河南省冬水B组生产试验,13点汇总,12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92.3%,平均亩产490.1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4.6%,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10月8~20日播种,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高肥力地块每亩播量6~8kg,中低肥力地块每亩8~10kg,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亩播量增加0.5kg为宜。
(2)田间管理:播种前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氮、磷、钾配方施肥,浇好底墒水,精细整地,确保播种质量。春节前后每亩追施尿素7~10kg。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注意防治蚜虫和赤霉病以及纹枯病,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5、品种名称:平安9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5
申请单位: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员:吕平安
品种来源:豫麦59号/豫麦21号//郑麦91138/豫麦49号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8.3-233.5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长,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成株期株型稍松散,蜡质层厚,旗叶较小,上冲,株高80-81.2cm,茎秆弹性一般,不抗倒伏;穗纺锤型,长芒,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较高。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39.2-43.9万,穗粒数30.9-32.5粒,千粒重47.1-49.9g。
抗病鉴定:2011-2013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14.67%,容重792g/L,湿面筋含量34.5%,降落数值380s,沉淀值49.8mL,吸水量56.4mL/100g,形成时间2.7min,稳定时间3.0min,弱化度145F.U,硬度52hL,出粉率70.6%。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15.22%,容重791g/L,湿面筋含量31.1%,降落数值378s,沉淀值62mL,吸水量56.8mL/100g,形成时间4.0min,稳定时间3.1min,弱化度135F.U,硬度51hL,出粉率68.8%。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IV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10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83.3%,平均亩产564.3kg,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2.8%,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Ⅲ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6点增产,增产点率85.7%,平均亩产471.2kg,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2.0%,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4位。
2012-2013年度河南省冬水B组生产试验,13点汇总,13点增产,平均亩产496.5kg,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5.9%,居7个参试品种第1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为10月7-20日,亩播量8-10kg,晚播适当加大播量。
(2)田间管理:①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多施有机肥,以70%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底肥,根据土壤墒情浇好底墒水;②苗期在苗齐、苗匀的基础上,疏密移稀;③浇好越冬水、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水,拔节孕穗期结合浇孕穗水亩追施尿素10-15kg,以争取更多的粒数。
(3)病虫害防治:抽穗后用粉锈宁、多菌灵、氯氰菊酯、吡虫啉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6、品种名称:金地828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6
申请单位:河南省福旺种业有限公司、温县金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员:孙理生、李绍辉、任建锋、李金峰
品种来源:周麦16/百农矮抗58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6.2-233.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叶片较宽,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一般,成穗率较高;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成株期株型松散,蜡质层厚,旗叶较长,上冲,穗下节短,株高64.8-68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长方形穗,短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偏高;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41.9-43.4万,穗粒数32.3-34.4粒,千粒重38.8-41.2 g。
抗病鉴定: 2011-2012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5.3 %,容重811g/L,湿面筋33.9%,降落数值435s,沉淀值56.5mL,吸水量57.8mL/100g,形成时间3.5 min,稳定时间5.8min,弱化度87F.U.,硬度66HI,出粉率72.5%。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5.34%,容重795g/L,湿面筋33.9%,降落数值442s,沉淀值63mL,吸水量58.5mL/100g,形成时间3.7min,稳定时间5.0min,弱化度97F.U.,硬度64HI,出粉率70.5%。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Ⅳ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7点增产,5点减产,增产点率58.3%,平均亩产551.0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0.3%,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8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Ⅲ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5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71.4%,平均亩产465.9 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0.8%,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6位。
2012~2013年河南省冬水A组生产试验,14点汇总,12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481.5 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5.2%,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10月5~20日播种,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高肥力地块每亩播量8~10kg,中低肥力地块每亩9~11kg,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亩增加0.5kg播量为宜。
(2)田间管理:①高肥地提倡宽窄行种植,宽行30cm,窄行15cm,中肥地等行距种植;②提倡平衡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与微量元素相结合;③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好底墒水、越冬水、孕穗水和灌浆水。
(3)病虫防治: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相结合防治地下害虫。小麦三叶期以后适时化学除草,返青期防治纹枯病,4月下旬实施“一喷三防”,防治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2-3次,中后期注意喷施叶面微肥,促进灌浆,提高粒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7、品种名称:中育9307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7
申请单位: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员:杨兆生、闫素红、李伟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周麦16/04中36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4.5-236.5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浅绿,苗期叶片略披,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春季返青起身快,两极分化慢,抽穗较迟,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成株期株型略松散,旗叶偏长、平展,茎、秆、穗部蜡质重,穗下节长,株高76-76.6cm,茎秆弹性中等,抗倒伏性一般;穗近长方型,长芒,大小均匀,顶端不育;籽粒角质,大小均匀,饱满度好,黑胚率高。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36.2-41.0万,穗粒数31.9-35.8粒,千粒重43.4-44.7 g。
抗病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4.5 %,容重823g/L,湿面筋29.7%,降落数值401s,沉淀值47.8mL,吸水量63.5mL/100g,形成时间3.2 min,稳定时间2.9min,弱化度139F.U,硬度70HI,出粉率68.8 %。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4.39%,容重802g/L,湿面筋31.6%,降落数值305s,沉淀值59mL,吸水量64.6mL/100g,形成时间4.3min,稳定时间3.1min,弱化度138F.U,硬度67HI,出粉率70.4%。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Ⅰ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9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75%,平均亩产578.1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1.9%,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Ⅰ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9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75%,平均亩产457.4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1.1%,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2012~2013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A组生产试验,14点汇总,14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479.3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4.8%,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10月5~20日播种,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高肥力地块每亩播量6~8kg,中低肥力地块每亩8~10kg,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亩播量增加0.5kg为宜。
(2)田间管理:①一般亩施底肥尿素20kg,磷酸二铵25kg,硫酸钾15kg或三元素复合肥(15:15:15)50kg,春节前后每亩追施尿素7~10kg。②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并适当化控,以降低株高。③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白粉病和小麦穗蚜。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8、品种名称:郑育8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8
申请单位:河南郑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员:乔红、吕彦海、陈龙、郭进涛、陈承红、郭文定、刘阳、柳会创
品种来源:周麦16/百农64//百农64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8.2-233.2天。幼苗半直立,叶片宽长,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弱,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晚,耐倒春寒能力好;成株期株型松紧适中,蜡质层厚,旗叶宽短上冲,穗下节间短,株高75-78cm,茎秆弹性弱,不抗倒伏;穗纺锤型,长芒,籽粒白粒,偏小,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高。根系活力好,叶功能期长,较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38-41.9万,穗粒数34.1-36.3粒,千粒重41.1-43.4 g。
抗病鉴定: 2011-2012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5%,容重804g/L,湿面筋29.2%,降落数值386s,沉淀值50.5ml,吸水量55.3ml/100g,形成时间1.9min,稳定时间1.4min,弱化度116F.U., 硬度52HI,出粉率69.7%;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5.08%,容重793g/L,湿面筋含量34.3%,降落数值375s,沉淀值61ml,吸水量56.3ml/100g,形成时间1.9min,稳定时间2.7min,弱化度104F.U.,硬度51HI,出粉率69.1%。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Ⅳ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7点增产,5点减产,增产点率58.3%,平均亩产551.3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0.4%,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7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Ⅲ组区试,7点汇总,5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71.4%,平均亩产469.8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1.7%,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2012-2013年参加河南省冬水B组生产试验,13 点汇总,11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84.6%,平均亩产486.0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3.7%,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10月5日-25日,每亩播量8-10kg,每亩基本苗18万左右,晚播应适当加大播量。
2、田间管理:①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拔节后追肥。②适时浇好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③返青拔节期喷洒多效唑,控制株高。④及时防止蚜虫,酌情防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9、品种名称:偃丰21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9
申请单位:偃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员:李建伟、柳志伟、田延武、孙秋芳、刘红坡、郭学锋、乔跃峰
品种来源:豫麦18/周麦16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22-227.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浅绿,叶片宽长,冬季耐寒性较好,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株型较紧凑,旗叶偏小、上举,茎、杆、穗部有腊质,穗下节长,株高72-74cm,茎秆弹性弱,不抗倒伏;纺锤型穗,长芒,小穗排列稀,籽粒偏粉质,均匀,饱满度较好,黑胚率偏高;不耐后期高温,熟相一般。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41.4-47.9万,穗粒数28.2-31.4粒,千粒重42.3-48.8 g。
抗病鉴定:2011-2013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粗蛋白(干基)12.72%,容重825g/L,湿面筋26.7%,降落数值390S,沉淀值39.3ml,吸水量53.1mL/100g,形成时间1.6min,稳定时间1.7min,弱化度168F.U,硬度41HI,出粉率68.9%;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粗蛋白(干基)13.90%,容重802g/L,湿面筋27.4%,降落数值400S,沉淀值50.0ml,吸水量54.1mL/100g,形成时间2.2min,稳定时间1.8min,弱化度163F.U,硬度42HI,出粉率67.6%。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春水Ⅰ组区域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8.9%,平均亩产549.3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4.0%,达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春水Ⅰ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12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500.6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8.0%,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
2012~2013年度河南省春水组生产试验,14点汇总,14点增产,平均亩产461.0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1%,居4个参试品种第2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10月15~30日播种,高肥力地块每亩播量7~8kg,中低肥力地块每亩8~10kg,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亩增加0.5kg播量为宜。
(2)田间管理:①施足底肥,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N、P、K配合,根据土壤肥力、墒情和苗情,酌情、适量追施冬肥和春肥,及时灌水;②扬花后用磷酸二氢钾、粉锈宁加氧化乐果间隔7天田间喷雾2次,防病治虫,增加粒重,提高产量;③适当控制春季群体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10、品种名称:偃高21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0
申请单位:偃师市高龙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
育种人员:王建涛、李建伟、王磊、王冠东、王朝军、谢从改、侯晓娜
品种来源:(周麦16/豫麦49)F2//豫麦18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2.6-227.7天。幼苗直立,叶色浅绿,叶片宽长,冬季抗寒性弱,分蘖力弱,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快,两级分化快,苗脚利索;株型松紧适中,茎杆和穗部蜡质层厚,旗叶宽大、卷曲、半披,穗下节长,株高77-83cm,茎杆粗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长方型大穗,长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高;根系活力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37-42.2万,穗粒数32-36.1粒,千粒重43.1-49.5 g。
抗病鉴定:2011-2012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粗蛋白(干基)14.18%,容重810g/L,湿面筋27.5%,降落数值375S,沉淀值44.3ml,吸水量52.8mL/100g,形成时间2.2min,稳定时间1.6min,弱化度151F.U,硬度35HI,出粉率67.6%;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粗蛋白(干基)14.54%,容重787g/L,湿面筋31.8%,降落数值393S,沉淀值56ml,吸水量54.0mL/100g,形成时间1.7min,稳定时间1.7min,弱化度145F.U,硬度39HI,出粉率63.7%。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春水Ⅰ组区域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8.9%,平均亩产557.3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5.5%,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春水Ⅰ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12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508.4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9.7%,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
2012年-2013年度河南省春水组生产试验,14点汇总,13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460.8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1%,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播期为10月15-30日,播种量为8-12kg/亩,晚播和整地质量差时适当加大播量。
(2)田间管理:①施足底肥,足墒下种,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根据土壤肥力、墒情适量追施冬肥,并适时灌水;②抽穗前后用磷酸二氢钾、粉锈宁+氧化乐果进行田间喷洒,防治病虫害,可以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11、品种名称:新麦29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1
申请单位: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人员:蒋志凯、马华平、董昀、赵宗武、刘朝辉、王映红、付亮、杨丽娟、盛坤
品种来源:偃展4110/周麦16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2.7-228.7天。幼苗直立,叶色黄绿,叶片宽长,分蘖力弱,成穗率较高;春季起身拔节早,抽穗偏晚,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型偏紧凑,旗叶宽短,上冲,干尖重,穗下节长,平均株高73-78cm,茎秆粗壮,弹性一般;穗长方型大穗,短芒,籽粒角质,大小均匀,饱满度好;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熟相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38.7-44.9万,穗粒数31.2-33.7粒,千粒重43.9-45.5 g。
抗病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3.09%,容重819g/L,湿面筋25.4%,降落数值414s,沉淀值43.5mL,吸水量59.8mL/100g,形成时间2.7 min,稳定时间1.6min,弱化度177F.U.,硬度59HI,出粉率69.2%。201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3.97%,容重803g/L,湿面筋30.1%,降落数值473s,沉淀值54mL,吸水量61.8mL/100g,形成时间2.8min,稳定时间2.1min,弱化度159F.U.,硬度64HI,出粉率70.5%。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春水Ⅰ组区域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566.0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2%,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春水Ⅰ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12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504.5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8.9%,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2012-2013年度河南省春水组生产试验,14点汇总,14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461.3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2%,居4个参试品种第1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10月15~25日播种,基本苗18~24万/亩,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亩播量增加0.5kg为宜。
(2)田间管理:①全生育期施肥量:纯氮12~16kg/亩,磷(P2O5)7kg/亩,钾(K2O)7kg/亩,锌肥2kg/亩。其中氮肥基肥和拔节孕穗肥各占50%,磷、钾肥作为基肥全部施入。②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生长后期做好一喷三防,可用吡虫啉乳油10~15ml+20%的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70毫升+每亩用尿素1kg和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35~50kg进行叶面喷施,可有效防治蚜虫,同时起到防病防干热风的功效。③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连阴雨天气,应在雨前或雨后及时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亩兑水50kg喷雾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12、品种名称:信麦9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2
申请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人员:李宇峰、周国勤、李明慧、李刚、梁予
品种来源:周麦11/豫麦18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08.4-216.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健壮,分蘖力弱,成穗率高;冬季耐寒性强,春季发育较快,抽穗较早;成株期株型较松散,叶、茎杆腊质层较厚,穗下节长,株高70-84.9cm,茎杆弹性一般,不抗倒伏;纺锤形大穗,码稀,长芒,白粒,卵圆形,偏粉质,饱满度好;叶片功能期长,籽粒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28.9-38.7万,穗粒数31.8-33.8粒,千粒重37.6-41.5 g。
抗性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3.41%,容重791 g/L,湿面筋28.3%,降落数值340 S,沉淀值70.5 ml,吸水量52 .0ml/100g,形成时间2.5 min,稳定时间4.4 min,弱化度87 F.U,硬度30 HI,出粉率67.7%。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蛋白质13.82%,容重779 g/L,湿面筋29.1%,降落数值347 S,沉淀值77 ml,吸水量55.4ml/100g,形成时间4.1 min,稳定时间5.6min,弱化度101F.U,硬度40 HI,出粉率67.9%。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5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387.0㎏,比对照品种豫麦18-99增产8.6%,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4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0.0%,平均亩产387.5㎏,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1%,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
2012-2013年度河南省南部稻茬麦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429.8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3%,居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豫南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每亩播量12-14 kg。
(2)田间管理:播前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前茬收获后应及时灭茬整地,施足底肥,氮、磷、钾肥料平衡施用,尽量多施优质腐熟农家肥;整地时犁碎耙透,做到上虚下实,田平土碎,无明暗坷垃;淮南稻茬麦区还应起好“三沟”,做好田间排水;2-3叶期及时进行化学除草,返青拔节期视苗情长势酌情追肥;中后期做好田间排水,降湿除渍害;抽穗扬花期进行“一喷三防”;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中晚茬种植。
13、品种名称:郑麦314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3
申请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育种人员:雷振生、吴政卿、徐福新、杨会民、王美芳、何盛莲、杨攀、刘加平、晁岳恩
品种来源:周麦13/sp94540-0-3-1-1-2-1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08.2-216.9天。幼苗半直立,叶色青绿,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春季发育快,苗脚利索,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成株期株型适中,茎秆、穗部蜡质厚,株高67-77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长方型穗,穗下节长,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大小不均,饱满度中等,黑胚少。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33.3-40.2万,穗粒数31.3-36.6粒,千粒重35.7-41.1 g。
抗性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3.71%,容重762g/L,湿面筋27.2%,降落数值302s,沉淀值78.3 mL,吸水量54.0mL/100g,形成时间2.7min,稳定时间6.7min,弱化度62F.U,硬度60HI,出粉率71.0%。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4.53%,容重723g/L,湿面筋29.5%,降落数值287s,沉淀值80mL,吸水量58.2mL/100g,形成时间4.1min,稳定时间5.2min,弱化度78F.U,硬度62HI,出粉率71.4%。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5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386.7kg,比对照品种豫麦18-99增产8.6%,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4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0%,平均亩产370.5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2.4%,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10位。
2012-2013年参加河南省南部稻茬麦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8.9%,平均亩产434.3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4%,居3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基本苗以每亩15-25万株为宜。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农家肥3-4方,N、P、K科学搭配。施肥原则是以底肥为主,春季可追施尿素8-10kg。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防治叶锈病、白粉病及纹枯病,灌浆后期注意防治赤霉病,注意防治蚜虫,特别是穗蚜要及时彻底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中晚茬种植。
14、品种名称:鹤麦801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4
申请单位: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人员:徐令超、郭民华、梅兹君、李秀民、程玉红、吴西利、夏海东、申亚飞、刘平丽
品种来源:99-6/周麦18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旱地品种,全生育期224-230.8天。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宽、叶色深绿,抗寒性较差,分蘖力较弱,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旗叶宽短上举,后卷成筒状,株高58-75cm,茎杆粗壮,抗倒性好;长方型穗,长芒,穗下节短,小穗排列紧密,白粒,半角质,黑胚率较低;抽穗早、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28-33.9万,穗粒数31.9-38.3粒,千粒重35.8-41.4 g。
抗病鉴定:2011-2012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抗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抗旱鉴定:2010-2012年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分别为0.883和0.897,抗旱级别均为4级,抗旱性较弱。
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4.67%,容重793g/L,湿面筋33.2%,降落数值372s,沉淀值65.8mL,吸水量54.9%,形成时间4.0min,稳定时间4.4min,弱化度78F.U,硬度54HI,出粉率68.5%。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3.49%,容重795g/L,湿面筋30.8%,降落数值323s,沉淀值74mL,吸水量57.8%,形成时间3.5min,稳定时间3.8min,弱化度96F.U,硬度57HI,出粉率69.5%。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11点汇总,8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72.7%,平均亩产294.3kg,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2.7%,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10点汇总,9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90%,平均亩产413.3kg,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5.1%,达显著水平,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
2012-2013年参加河南省旱地组生产试验,10点汇总,10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317.6kg,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6.8%,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最佳播期10月5日-15日。每亩播量8-11kg,采用小麦精量条播机。
(2)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在纯旱地以控制氮肥、增施磷肥,在施肥方法上一次掩底;在易旱地区可以在小麦水肥临界期追施氮肥,同时浇水。采取秸秆还田、精耕细作、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及时防治麦穗蚜。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丘陵及旱地麦区早中茬种植。
15、品种名称:汝麦076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5
申请单位:汝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许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员:史万民
品种来源:豫麦2号/豫麦10号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旱地品种,全生育期223.6-230.3天。幼苗半匍匐,叶片长宽,叶色浅绿,抗寒性较好,分蘖率较弱,成穗率较高;春季返青较晚,起身慢,两极分化慢;成株期株型半紧凑,旗叶短宽、上举,茎秆蜡质,抽穗较早,株高60-75.1cm,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好;长方型穗,长芒,穗下节短,白壳,白粒,角质,籽粒饱满,黑胚少。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32.0-37.3万,穗粒数30.4-37.9粒,千粒重35.5-37.8 g。
抗病鉴定:2011-2012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抗旱鉴定:2010-2012年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分别为0.708和0.855,抗旱级别均为4级,抗旱性较弱。
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蛋白质15.21%,容重798 g/L,湿面筋31.7%,降落数值480S,沉淀值69.3 ml,吸水量59.8ml/100g,形成时间3.5 min,稳定时间4.5min,弱化度113F.U,硬度66 HI,出粉率71.4%。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3.40%,容重810 g/L,湿面筋27.9%,降落数值375 S,沉淀值75 ml,吸水量62.6ml/100g,形成时间2.8 min,稳定时间3.3 min,弱化度116 F.U,硬度69 HI,出粉率69.2%。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11点汇总,9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81.8%,平均亩产293.5kg,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2.5%,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11-2012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10点汇总,9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90%,平均亩产410.6kg,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4.4%,不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2012-2013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生产试验,10点汇总,10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316.6kg,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6.5%,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适宜播期为10月10-20日,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播量6-8kg,中低肥力地块每亩8-10kg,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亩增加0.5kg播量为宜。
(2)田间管理:①施足底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搭配及N-P-K合理配比;②追肥宜在拔节后进行,一般每亩施尿素5-10kg,浇好拔节水和灌浆水;③苗期和拔节前搞好田间除草、防治病虫,小麦播种前要进行晒种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拔节孕穗期做好一喷三防,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④适时收获,人工收获的地块要在小麦蜡熟期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丘陵及旱地麦区早中茬种植。
16、品种名称:新麦28
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6
申请单位: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人员:蒋志凯、马华平、董昀、赵宗武、刘朝辉、王映红、付亮、盛坤、杨丽娟
品种来源:新麦18/陕优225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强筋旱地品种。全生育期223.9-230.8天。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春季发育较慢,抽穗较迟,冬季及春季抗寒性较弱;成株期株型半松散,旗叶细长、上举,有干尖,株高62-75.7 cm,茎秆较细,弹性好,抗倒性较好。纺锤型穗,长芒,穗下节长,白壳,白粒,角质,黑胚率低;后期早衰,不抗干热风,落黄差。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32-38.2万,穗粒数28.2-34.5粒,千粒重35.9-37.6 g。
抗病鉴定:2011-2012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抗旱鉴定:2010-2012年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分别为0.846和0.715,抗旱级别均为4级,抗旱性较弱。
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6.98%,容重808 g/L,湿面筋32.1%,降落数值411S,沉淀值77.8 ml,吸水量57.4ml/100g,形成时间22.0 min,稳定时间23.9min,弱化度65F.U,硬度61 HI,出粉率70.8%。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5.55%,容重814 g/L,湿面筋29.7%,降落数值387 S,沉淀值80 ml,吸水量60.7ml/100g,形成时间9.5 min,稳定时间16.1 min,弱化度28 F.U,硬度69 HI,出粉率70.8%。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11点汇总,5点增产,6点减产,增产点率45.5%,平均亩产280.8kg,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减产2.0 %,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8位。2011-2012年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10点汇总,7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70%,平均亩产397.6kg,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1.1%,不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7位。
2012-2013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生产试验,10点汇总,9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90%,平均亩产314.1kg,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5.7%,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丘陵及旱地麦区早中茬种植。
二、油菜品种
1、品种名称:信油杂2803
审定编号:豫审油2014001
申请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人员:程辉、王军威
品种来源:7104A×2512-2C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杂交品种,生育期228.8-233.8天。幼茎绿色,花黄色,叶琴状裂叶,叶深绿色;株高147.5-164.9cm ,一次有效分枝7.9-9.4个,单株有效角果277.5-341.3个,角粒数21.8-25.9个,千粒重3.19-3.5g,单株产量18.4-19.28g,不育株率0.1-3.7%。
抗性鉴定:2012-2013年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63.4%,冻害指数28.6%;菌核病病害率8.7%,病害指数7.2%;病毒病病害率0.0%,病害指数0.0%,抗倒伏。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0%,硫苷含量23.65μmol/g,含油量41.92%。2013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0%,硫苷含量18.35μmol/g,含油量41.04%。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8点汇总,4点增产,4点减产,增产点率50%,平均亩产190.3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3.1%,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2011-2012年度续试,8点试验,7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7.5%,平均亩产187.0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9.3%,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
2012-2013年参加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6点试验,5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3.3%,平均亩产236.8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1.8%,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直播适播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适时早播能在年前达到壮苗标准,直播种植密度1.5万株 /亩,移栽种植密度1.2万株 /亩。
(2)田间管理:①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施足底肥(50kg复合肥/亩),掌握苗肥轻施(3~5kg/亩),苔肥早施(2月底以前)的追肥原则,要重视初花期的叶面喷肥,每亩用硼砂和磷酸二氢钾各0.1kg,兑水 50 kg均匀喷洒,可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②苗期加强蚜虫防治,大田施用除草剂的同时,配施多菌灵,防治菌核病的发生,或者在油菜初花期用灰核宁每亩100g,兑水50kg喷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黄河以南冬油菜区域种植。
2、品种名称:双油092
审定编号:豫审油2014002
申请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育种人员:张书芬、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赵磊、何俊平、曹金华
品种来源:628A×RP189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杂交品种。生育期为229-233.3天。幼茎绿色,花黄色,叶琴状裂叶,叶深绿色;株高146.4-167.3cm ,一次有效分枝7.1-9.2个,单株有效角果239.1-323个,角粒数23.6-30个,千粒重3.22-3.45g,单株产量17-18.78g,不育株率0.9-6.25%。
抗性鉴定:2012-2013年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63.8%,冻害指数25.9%;菌核病病害率13.7%,病害指数7.9%;病毒病病害率0.0%,病害指数0.0%,较抗倒伏。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0%,硫苷含量17.19μmol/g,含油量46.60%;2013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19.78μmol/g,含油量45.76%。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8点汇总,7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7.5%,平均亩产201.3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9.7%,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2011-2012年度续试,8点汇总,7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7.5%,平均亩产179.8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5.2%,达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
2012-2013年度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6点汇总,6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231.9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9.5%,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适期早播,直播田适宜播期为9月15日-30日;育苗田为9月10日-20日,以保证壮苗安全越冬。豫北、豫西比较寒冷地区,冬季封冻前要浇越冬水,并用土拥根或用土杂粪盖芯。一般中肥田块1.5-2.0万株,旱薄地或晚播田2-3万株。
(2)田间管理:①科学施肥,施足底肥,按照苗肥轻、蕾薹肥早的原则,每亩施1kg硼砂作底肥,并在蕾薹期和初花期喷硼,防止花而不实,提倡多施有机肥;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间苗、五叶期定苗,及时中耕,剔除杂草,防止板结。12月浇越冬水,防旱防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浇返青水,以利早发;③防止病虫害,苗期防止菜青虫、蟋蟀、蝗虫,春季防治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④初花期用菌核净喷施,防止菌核病发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黄河以南冬油菜区域种植。
3、品种名称:周油589
审定编号:豫审油2014003
申请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育种人员:王俊生、李成伟、谭光轩、张怡、张福丽、徐g东、范小芳、刘坤、李莉莉、陈龙
品种来源: H5A×D89-44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双低杂交品种,生育期229-234.1天。幼茎绿色,花黄色,叶琴状裂叶,叶色深绿;株高141.6-160.1cm,一次有效分枝7.1-8.6个,单株有效角果219.5-315.4个,角粒数20.7-25.5个,千粒重3.5-3.73g,单株产量17.2-18.52g,不育株率1-1.2%。
抗性鉴定:2012-2013年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63.4%,冻害指数27.2%;菌核病病害率5.8%,病害指数3.8%;病毒病病害率0.0%,病害指数0.0%,抗倒伏。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0%,混合样硫甙含量23.01μmol/g,含油量42.79%,2013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1%,硫甙含量24.42μmol/g,含油量46.04%。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8点汇总,6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75%,平均亩产203.6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21.0%,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11-2012年续试,8点汇总,6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75%,平均亩产179.6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5.0%,达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2012-2013年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6点汇总,5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3.3%,平均亩产240.8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3.7%,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直播田9月18日-10月5日播种,育苗移栽播期9月10日-20日,冬季封冻前要浇越冬水,并用土壅根或用土杂粪盖芯。适宜密度1.0-1.5万株/亩。
(2)田间管理:①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亩施纯氮12-14kg,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钾地区要适量补足钾肥,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kg;②三到五叶期及时间苗、定苗,及时中耕除草,防止板结,干旱区越冬前浇越冬水,防旱防冻。③11月初进行中耕培土,培厚培严实,围好根颈,防止根颈外露受冻,但注意不要聚起叶片,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浇返青水,以利早发;④病虫害防治:播前用毒饵诱杀地下害虫,苗期防止菜青虫、蟋蟀、蝗虫,春季防治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苗期和后期注意防止菌核病发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黄河以南冬油菜区域种植。
4、品种名称:华豫油63
审定编号:豫审油2014004
申请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育种人员:马朝芝、傅廷栋、涂金星、沈金雄、李兴华
品种来源:S-1300×RP220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杂交品种。生育期229.9-232.9天。幼茎绿色,花黄色,叶琴状裂叶,叶深绿色;株高137.4-161.8cm,一次有效分枝8.17-9.6个,单株有效角果264.9-318.3个,角粒数19.3-23.18个,千粒重3.55-3.61g,单株产量16.7-18.2g,不育株率0-0.81%。
抗性鉴定:2012-2013年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63.2%,冻害指数27.3%;菌核病病害率11.5%,病害指数14.3%;病毒病病害率0.0%,病害指数0.0%,抗倒伏。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芥酸含量0.4%,硫苷含量29.13μmol/g,含油量41.70%。2013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芥酸含量0.3%,硫苷含量19.57μmol/g,含油量44.44%。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8点汇总,4点增产,4点减产,增产点率50%,平均亩产175.3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4.2%,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10位;2011-2012年度续试,8点汇总,7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7.5%,平均亩产181.9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6.4%,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2012~2013年度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6点汇总,4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66.7%,平均亩产234.3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0.6%,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适播期为9月下旬或10月上旬,直播每亩0.3kg,育苗移栽每亩0.15kg,适宜密植,种植密度1.2-1.8万株 /亩。
(2)田间管理:①科学施肥:底肥与追肥相结合,底肥一次性施入,磷肥全部底施,氮肥底肥、苗肥、蕾薹肥施肥数量比例为5∶2∶3。在花期结合防治病虫,亩喷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 kg;②苗期管理:齐苗后在3~4叶期间苗,单行留苗,株间距3~5cm,5~6叶期定苗;在6~7片真叶时,亩用15%多效唑粉剂50g对水50 kg,配成150mg/kg溶液喷施,能有效地增厚叶片,抑制根茎延伸,增强抗冻能力;在油菜封行前长至8~9片真叶时,即11月初进行中耕培土,培厚培严实,围好根颈,防止根颈外露受冻,但注意不要聚起叶片;③病虫害防治:在施用除草剂的同时,配施多菌灵,防治菌核病的发生,或初花期一周内用灰核宁每亩100g,兑水50kg喷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黄河以南冬油菜区域种植。
5、品种名称:开油1028
审定编号:豫审油2014005
申请单位:河南大学
育种人员:王道杰、宋纯鹏、杨翠玲、张骁、周云、苗雨晨、安国勇、苗琛
品种来源:Y066A×N6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弱冬性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品种。生育期229.1-233.4天。幼茎绿色,花黄色,叶琴状裂叶,叶深绿色;株高147.3-162.5cm,一次有效分枝7.4-8.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40.4-336.1个,角粒数20.6-23.7粒,千粒重3.22-3.61g,单株产量16-16.93 g,不育株率1.4-3.1%。
抗性鉴定:2013年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67.9%,冻害指数28.2%;菌核病病害率8.0%,病害指数5.2%;病毒病病害率0.0%,病害指数0.0%,抗倒伏。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3%,硫苷含量16.24μmol/g,含油量40.08%。2013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6%,硫苷含量17.50μmol/g,含油量42.52%。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8点汇总,5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62.5%,平均亩产184.7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9.8%,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7位;2011-2012年续试,8点汇总,5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62.5%,平均亩产179.6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5.0%,达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
2012-2013年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6点汇总,4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66.7%,平均亩产223.8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5.7%,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9月下旬为直播适期;育苗移栽可比当地直播适期适当提前一周下种。直播每亩0.2kg,育苗移栽每亩苗床地播0.5 kg;苗床地与大田移栽地比例为1:5。水肥地每亩留苗0.7-0.9万株,旱肥地和晚播田每亩留苗1.0-1.2万株。机械化收割田每亩可留苗1.3-1.6万株。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油菜属喜磷作物,缺硼又会导致花而不实症,所以一定要重视磷肥和硼肥的施用。每亩需施纯氮12-14 kg,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钾地区应视土壤含量适量补足,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 kg或将100g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两次喷施。注意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黄河以南冬油菜区域种植。
三、玉米品种
品种名称:纯玉958
审定编号:豫审玉2014001
申请单位:河南省高光玉米新品种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育种人员:堵纯信、曹春景、曹青、毕蒙蒙
品种来源:自选系CMSES郑58×自选系恢玉72。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6-103天。株型紧凑,全株总叶片数18-20片,株高240-257cm,穗位高100-110cm;叶色浅绿,芽鞘紫色,第一叶顶端匙形;雄穗分枝11-13个,雄穗颖片绿色,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轴白色,穗长17.5cm,秃尖长0.6cm,穗粗4.8 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8-40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30-350g,出籽率90.0%,田间倒折率2.9%。
抗性鉴定:2011年河南农业大学植保系人工接种鉴定:抗大斑病(3级),抗小斑病(3级),中抗弯孢菌叶斑病(5级),抗矮花叶病(3级),抗茎腐病(3级),抗瘤黑粉病(3级),中抗玉米螟(5级)。纯玉958在抗矮花叶病、小斑病、黑粉病和茎腐病方面优于郑单958。试验田自然鉴定,纯玉958在抗倒、抗折及抗玉米青枯病方面优于郑单958。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粗蛋白质9.98%,粗脂肪3.42%,粗淀粉73.52%,赖氨酸0.31%。该品种籽粒粗蛋白质、粗淀粉和赖氨酸检测值优于郑单958。
产量表现:2011年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在安阳、郑州、漯河、邓州和灵宝五个地点安排夏播生产试验,五点平均亩产524.87kg,比对照郑单958(517.33kg)增产1.46%。
适宜区域:河南各地推广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6月上旬麦收后足墒早播,一般地3700-4000株/亩,中等水肥地4000-4500株/亩,高水肥地5000株/亩。
2、田间管理:科学施肥,浇好三水,即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该品种苗期发育较慢,重施磷钾提苗肥,增施拔节肥,苗期防治灰飞虱、蚜虫,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
3、适时收获:玉米子粒乳腺消失或子粒尖端出现黑色层时收获,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各地推广种植。
四、西瓜品种
品种名称:菊城龙旋风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4001
申请单位: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育种人员:吴占清、霍治邦、程志强等
品种来源:开封106号×开封204号
特征特性:属早熟西瓜品种,全生育期95-100天,果实发育期29天。长势稳健,坐果较易,分枝性中等;叶色深绿,叶形呈掌状深裂;第一雌花着生节位第4-8节,雌花间隔节位5-6节;果实椭圆,果型指数1.23-1.4。果皮深绿色,上覆墨绿色锯齿条,平均单瓜重3.8-4.48kg,果皮厚1.1cm;果肉红色,质脆多汁;种子中型,麻褐色,千粒重45g。
抗病鉴定: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苗期接种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3.02),轻抗枯萎病(病株率67.3%)。
品质分析:2013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中心糖含量12.1%,边糖10.1%。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早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7点汇总,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2761.3kg,比对照豫星增产5.3%,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2011年河南省早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7点汇总,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3065.9kg,比对照豫星增产17.5%,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2012年河南省早熟西瓜品种生产试验,7点汇总,5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3242.0kg,比对照豫星增产7.9%,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①保护地栽培2月中上旬育苗,地膜栽培3月上旬育苗,苗龄30天左右;②重茬地种植时,应采取嫁接换根的方法防止枯萎病的发生;③密度700株/亩,双蔓或三蔓整枝,坐果期及时摘除根瓜,选留第二或第三雌花留果,每株一果。
2、田间管理:施足底肥,浇足底水,果实膨大期保证充足的肥水供应,采收前7天停止灌水,九成以上成熟时采收;生育期间注意防治蚜虫、炭疽病、枯萎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西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各地早熟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