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奇闻臆想博记
种业奇闻臆想博记
《玉米图友》2014-03-28 于三亚
1.一个国审玉米新品种,育种者让其朋友开发,最后只落得5万。虽公司盈利不多(生产与经营问题),而公司生产与销售人员到处开发,红遍周围4-5个省。教训:朋友与商业合作伙伴是俩吗事!
2.一位退休老专家与其弟子开的公司合作,在新品种参试的第一年就把所有材料与技术资料全部给予弟子,为的是能够尽早开发见效。结果当品种审定后老专家却欲哭无泪......。
3.大小公司的二老板热衷于购买新品种。现如今不少大公司或部分中小公司库压非常严重,与所购买的二流甚至三流“烂品种”有关!因为购买品种的猫腻和桌下交易说不清;再加审定的品种本身就有问题,不压你压谁;......。
4.大部分公司都养有一批资深线人,她们整天都在忙着跑区试点、跑研究所,看各类试验、看各省市展示!忙的不亦乐乎。结果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是自己开公司就是为朋友公司鞍前马后。他们是公司机密的泄露者和市场混乱的搅局者。你信吗!
5.见第一把手难!不少一把手都在忙于跑项目、拉关系,搞应酬。整天都在想着如何向上要钱、如何加快上市速度;不少海龟金英也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高库压的现实让大老板们双目圆睁、黔驴技穷。如果理念不转变,未来死的会更惨!??
6.高手在民间。许多青年育种家通过勤奋努力、不懈追求、大胆创新已崭露头角!赶超与跨越非他们莫属!?许多科研院所的大砖家不服,但事实胜于雄辩,种业未来应该是属于“高手们”的。各地出现好多超越的好品种,只因目前环境恶劣、雾霾难散,坑蒙拐骗与偷盗歪风肆孽,少有不慎就会鸡飞蛋打,育种家只好“潜伏”,因此伯乐也很难发现!?
7. 常规育种应该是公司的主流模式!种业搞转基因是在作秀,最终结果必然是自寻死路!不信的话走着瞧!
8. 由“优秀”育种家带队的小团体模式应该是中国种业目前最好的育种模式!
流水线式育种模式不适应中国种业的快速发展!
混合育种模式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模式《小团体加大测试》。?
9.奇怪的经费运作。2000多万整合一个所谓具有育种实力的公司或研究所可能惨败(有案例)!1000万聘请一位牛人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老板有伯乐的慧眼》。
因购买新品种而败走麦城的案例有目共睹。年薪3百万的专家也不是最高。微软CEO年薪1800万$。无舍哪来得!
10.大部分公司对育种团队的人文关怀、企业文化、福利待遇不到位!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专家她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吗?
几顶草帽、几副手套、几双胶靴难报销的尴尬局面很多,室外35°高温授粉没有补助好多人不信,但这就是实事!只有育种家能够承受,因为他们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他们在不断创新、在不断攀登,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
11.中国种业近几年超速发展,与老美的差距缩短了15年左右,超越335已成为可能(……)!?
12. 《中国玉米》是年轻人的良师益友,认真研读定会获益匪浅,快速提升自己。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13. 博客交流是目前玉米育种相互之间沟通的最好方式。你可以在网友的育种田随意观摩,照片交流非常便极。人坐家中,网游世界!
14.育种材料如何有价交流?成品自交系如何在正常渠道得到?这也是一道很大的难题?
15.所谓好品种应该是5500—6000粒中空袋装/每亩。销售价100元/袋左右。每粒要达分半左右。营销模式需改变,电商模式需发展!
16.杂交种生产亩成袋500以上(5500—6000粒标袋),废弃用亩产量来标记。母本穗粒数很重要。18—20行,每行35粒左右。籽粒扁长优势大,最好大于10毫米。
17.大力提倡在中晚熟区推广中熟品种;提倡机收籽粒需要配套籽粒烘干设备;在东三省严禁越区种植,以确保不霉烂。
18.环境变化的差异、病虫草害的侵扰对试验有很大影响。有经验的专家能够把误差降到最低。不造成绝产的病害没必要高抗;外部环境能引起倒伏的品种坚决淘汰!
19.品质育种应该高度重视,容重最好750克左右。花丝吐丝速度要快,授粉期要短,灌浆速度要快。淀粉含量57%左右。果穗自封顶,逆境不虚尖。
20.两个晚熟自交系做组合在未来的市场堪忧?一晚熟一早熟或一晚熟与一特早熟有可能吃香!?我们已开始尝试这样的模式。
2014-03-28于三亚 王宏伟
备注:本博文未完待续,未经沟通严禁转载!《玉米图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