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原县:有机蔬菜敲开致富门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节刚过,山东省平原县王杲铺信用社门前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记者遇到了臧庄蔬菜大棚种植户彭凤波来信用社贷款。“俗话说,人勤地不懒。俺们种大棚,一年到头都闲不着,就是大年三十、年初一也不例外。这不,去年盖大棚贷的款到期了,我还上了,再来信用社贷点。”老彭热情地招呼着,“到我那看看吧,今年黄瓜长得可好了!”记者便跟随他来到该镇臧庄蔬菜大棚小区里,看到当地农民正在大棚里外忙碌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春季的到来……

走进彭凤波的冬暖式蔬菜大棚,记者看到,他的家人正往标准箱里装黄瓜。彭凤波说,他的这茬黄瓜从2013年11月份到今年6月底,一颗秧苗大约能结17斤,一亩八的大棚可收获10多万斤。如今正值春节前后,市场供不应求,一斤黄瓜能卖到三块钱,他已卖了三万多元,今年能挣纯利六万元。

彭凤波前几年在天津打工,抛家舍业,远离妻儿,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看到村里人依靠种植蔬菜大棚致富,许多人都买了轿车,有的还在县城买了楼房。于是他回到家乡,在信用社贷款10万元盖起一座蔬菜大棚,开始从事蔬菜大棚种植,逐渐尝到了甜头。“信贷员老张经常到我棚里看看,除了送贷款,还帮我联系其他村的种植户交流经验。去年你们组织的”服务三农·圆梦行动“我也参加了,收获真是不小咧。”彭凤波美滋滋地说道。

“俺挣的还是少的呢,要是与臧智勇比起来,俺可是小巫见大巫,他去年至少赚了15万!”彭凤波言语中带着几分羡慕。正说着,他领着记者来到了不远处臧智勇的大棚里。见到臧智勇时,他和妻子正忙着落黄瓜秧。“看到电视上天气预报说,今明两天将遭遇强冷空气和雪天,我们正清理该淘汰的老叶子,免得丢失水分。”聊起黄瓜大棚的管理,臧智勇来了精神。

臧智勇从1992年从信用社贷款1000元开始种植蔬菜大棚,刚开始那几年,他常常是白天听培训,晚上啃书本,吃住在棚里,满脑子全是蔬菜。别看只有初中文化,可臧智勇最喜欢钻研疑难杂症,谁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是不请自到,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就到自己的大棚里反复试验,成功后再手把手交给别人。20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让他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菜农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土专家”。

“秧苗长势真不错!”彭凤波对臧智勇的蔬菜大棚赞不绝口,“他的黄瓜是墨绿色,瓜条长,还直溜,每斤能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出5到8毛钱,客户都抢着要,销路好。”彭凤波竖起了大拇指。“大棚黄瓜管理有三条:一要控制好温度,二是提前防病防虫,三要科学施肥用药。”臧智勇耐心地讲解了起来,“开春二次施肥,掘大沟撒芽孢,一亩地上四袋有机肥和一袋复合肥,能有效地防病、保苗、肥地,更好地刺激植物生长……”

“平常有啥不懂的,我就跑来问臧大哥。臧大哥说得明白又实用,他就是我的依靠!”彭凤波高兴地说。

2012年秋,臧智勇推倒了原来的小棚体,在信用社贷款20万元扩建了三个长120米、宽12米的蔬菜大棚,棚体全部采用钢架结构,可自由升降,棚内还安装了20多盏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小太阳”。“我完全按绿色食品技术操作规程来管理,黄瓜直接打箱封好,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全部写在箱子上,出现了问题,一个电话就能找到,所以咱的黄瓜质量绝对有保证!”臧智勇拍着胸脯说。

如今,臧智勇年纯收入十几万元,成了远近文明的富裕户,不但家里翻盖了房子,去年还在县城花了60万元买了两间门面房,一年也有2万多元的租金收入。在臧庄村,像臧智勇这样依靠种植蔬菜大棚富裕起来的农户不在少数,臧智勇是他们的带头人,带动了十几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采访中,记者获悉,平原农信社近年来将“跟着农民走”作为一项亮点工作重点打造,围绕县政府富民工程和两区同建两项惠民战略部署,制定了支农具体方案,多渠道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将信贷重点投向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该社工作人员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加快办贷速度,提升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编者按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近年来,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民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当地农信社的传统支农服务项目也开始逐渐转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如何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村新型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重点。山东省平原农信社在培育农民深植土地、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农民与信用社的和谐互动,用一池“金融活水”,多渠道浇灌“三农”沃土吐露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