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模式 大力示范推广西南山丘区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
创 新 机 制 模 式
大力示范推广西南山丘区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
西南山丘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更是玉米的集中种植区,常年播种面积7000多万亩。该种植区大部分玉米农田规模小、平整度差,加上多熟间套,形成了依靠人畜耕作、百年不变的玉米生产模式。但是,由于近年来西南山丘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加快,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对玉米机械化生产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由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牵头,联合四川省农机院、绵阳市农科院等相关单位,在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山地栽培岗位、四川省农科院中试熟化项目等支持下,针对这些特点和玉米生产的新需求,开展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多年研究,提出了适合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新型两熟种植模式、高产高效新品种、水肥管理和抗逆群体质量管理新技术,研发和选型配套了轻小型农业机械。2013年在四川简阳市集成示范100余亩,其中对3.6亩机播玉米示范田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754 公斤,较传统育苗移栽亩增产154公斤,节约成本100元/亩,提高玉米播种生产效率6倍以上,合计亩增收438.8元。为了加速西南山丘区玉米机械化技术成果的普及应用,笔者深入一线调研分析了玉米机械化生产需求,以创新示范转化推广机制模式,从而大力推动西南山丘区玉米机械化生产。
一、深入分析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准确把握发展需求
笔者对三台、中江、简阳、宣汉、盐亭、曲靖等典型县市玉米种植大户多次调研发现,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1.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玉米机械化生产第一位的需求者和推动者 为了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凡是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者,均主动发展机械化生产。中江县的75户种粮大户、8家专业合作社,三台县的400多户种粮大户均应用了农业机械。
2.农机配置逐步完善 在政府补贴和生产管理压力双重驱动下,种粮大户加大了农机采购力度。三台县种粮大户董斌通过参加全国农机展,选型购置了玉米播种机、收获机、植保管理机具等。中江县种粮大户黄开华投入100余万元资金,购置了整地、播种、收获、脱粒等各类农机10台套,实现播种-收获全程机械化。
3.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型两熟模式应用面积逐年增长 三台县、中江县种粮大户主动改革传统的间套作三熟模式为两熟净作模式。简阳市飞龙合作社发展形成了胡萝卜-玉米两熟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据农业部门统计,三台县两熟面积占旱地粮油播种面积的50%左右,中江和简阳的两熟模式面积已超过了10%,而且发展势头很快。
玉米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关键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农机装备适配性和适应性差。目前,四川玉米农机多从北方购进,普遍存在动力与作业机械不配套、播种机行距与收获机行距不匹配,以及功能单一等问题,降低了农机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二是重视了农机忽视了农艺。多数种粮大户由原来的农机手发展起来,对农机使用、维修、维护甚至改造比较熟悉,但是对如何选择适合机播机收的品种、高产的配套农艺技术比较盲目,导致机械化生产管理的玉米产量普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中江县一位种植大户经营的300多亩玉米2013年平均单产仅300多公斤。三台县一位种植大户直接购买适合黄淮海玉米区的郑单958种植,虽然保障了抗倒性,但是降低了丰产性;三是运行维持资金严重不足。笔者调研得知,绝大多数经营主体通过多方筹集资金购买了玉米管理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但是缺乏机械维护更新,以及开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资金,加上农村贷款政策不配套,严重制约了种植大户的扩大再生产。
二、推动岗位专家之间协作,突破玉米机械化生产第一位的制约技术因素
长期以来,玉米产区的农作模式多以间套种植为主。在劳动力比较充足的时期,间套种植提高了旱地复种指数,满足了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情况下山丘区对粮、经、饲多种作物生产的要求。但是,玉米机械化的推进必须提高农作模式满足机械作业的通过性能,现有间套作农作模式已成为发展玉米机械化生产第一位的制约技术因素。研究与实践表明,将目前间套作三熟改为净作两熟,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既可稳定提高旱地粮油产量(“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又适应田间机械化作业要求,在西南山丘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西南山地玉米栽培岗位,主动与本区域小麦栽培、油菜育种等岗位专家对接,研究建立了小麦-玉米、油菜-玉米新型两熟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模式。通过筛选与推广早熟高产小麦、油菜新品种,鉴选与推广适合夏播、耐高温高湿的玉米新品种,研究与推广配套的耕作栽培、植保与灾害防控技术体系,小面积实现了“两熟吨粮”或“两熟双千”,已具备向大面积推广的基础和条件。
三、建立岗站县合作机制,构建成果示范推广“绿色通道”
为了加速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种植大户的培训与指导,西南山地栽培岗位积极与综合试验站、示范县衔接,建立“岗站县”合作机制,构建“研发-中试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的绿色渠道。经多次磋商与实践,形成了以下机制模式:
1.建立“岗站县”科技服务体制,加强技术服务 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农科院、绵阳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和基层农技部门的推广优势,在为农户、种植大户做好机械化生产规划基础上,提供品种选择、农机具选型、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技术支持。
2.“农科推社(户)”共建示范大样板 选择有基础的种植大户或合作社,整合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示范县技术力量,将最新科技成果集成示范,集中成片展示,并组织召开现场会等主题培训和宣传活动,为山丘区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提供样板,探索科学、高效的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切实推动山丘区玉米机械化生产健康发展。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绵阳市农业科学院 刘永红 研究员
王秀全 高级农艺师 杨 勤 副研究员)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 2014年3月2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