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三亚玉米育种考察暨田间开放日纪要

张世煌博客-中国玉米,2013-03-01,http://chinamaize.blog.sohu.com/256182034.html

为加快提升玉米育种创新能力,促进体系内外育种经验和技术交流,带动体系内外创新,选育高产耐密宜机械收获的新品种,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种子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和试验站长,于2013年2月19-20日对引进的美国玉米自交系、体系三大区域交换的优良自交系、部分新近选育的优良组合进行田间考察与鉴评,随后在鹤壁南繁育种基地举行田间开放日活动与座谈;还对部分育种岗位专家、试验站、合作企业的育种田进行现场考察与交流。

2月19日先后考察了新疆农科院、黑龙江农科院、黑龙江垦丰种业、北京屯玉种业、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河南滑丰种业、辽宁铁岭试验站的南繁育种基地。2月20日上午在鹤壁南繁育种基地举行田间开放日活动,观摩了鹤壁南繁育种基地。田间展示的主要内容有:体系最新育成的杂交种与自交系,体系内交换自交系和发放的早代育种材料,回交导入群体和引进的美国自交系等。

20日下午与会人员开展讨论与交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许启风教授、堵纯信研究员、程相文研究员先后做了指导性发言。

通过田间考察、田间开放日、座谈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科企合作初见成效。经过一年多筹备,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与北京德农、河南秋乐、黑龙江垦丰种业等9家种业企业于2012年3月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正式拉开了玉米科企合作育种的序幕。过去一年,玉米产业体系在种质发放、人才培养、育种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种子加工、栽培与植保技术、信息交流、材料交换、测试平台建设等方面向企业提供帮助,使企业扭转了误区,明确了育种方向、目标和技术路线,部分企业初步建立了高效的商业化育种运行机制,提高了育种效率。如垦丰种业在体系的帮助下,按照商业化育种要求,组建了新的科研团队,采用新的技术路线,利用新的种质,初步创建了一批抗倒、耐密、适于机械化作业的育种新材料,为企业的商业化育种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些企业与试验站依托单位的合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九禾种业与新疆农科院粮作所通过品种开发,延伸到品种选育、人才培训、材料交换、信息交流等全方位的合作;通过与玉米课题组的合作,延伸到与其他作物;通过与新疆农科院粮作所的合作,延伸到与新疆农科院其他研究所的合作;通过短期合作,延伸到长期战略合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使企业和科研单位均得到良性发展,初步实现双赢。

正是看到了科企合作的实际成效,其他一些种业企业,如沈阳雷奥种业、山西潞玉种业、河南现代种业、河南豫玉种业等企业负责人积极发言,强烈表示愿意进入体系,参加体系举办的各项活动,表达了他们对参加科企合作的迫切愿望。

2、育种材料更趋合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我国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玉米育种方向和目标发生了重要变化,培育高产稳产抗逆及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是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各单位在育种基础材料的选择与组配等方面均有相当大改变,玉米育种常用的种质已经有了显著改进,一大批抗倒、耐密、适于机械化作业的材料正进入育种的不同阶段。如新疆农科院利用加拿大群体及其他国外优良种质,培育出一批具有潜力的育种新材料;垦丰种业利用欧洲和美国种质,敦煌种业利用孟山都种质,铁岭试验站利用先锋种质,屯玉种业利用美国种质与国内种质,遵循两个杂种优势群的原理,采用密植育种法,分别选育出耐密早熟、抗倒、适合机收的新材料,为选育郑单958、先玉335的接班品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3、科技创新势在必行。目前国内育成的品种大多为郑单958、先玉335的同质型品种,创新性明显不足。许启风教授希望我们培育出既有郑单958的丰产、稳产、抗逆和综合性状好,又有先玉335的种子质量好、品质好的新品种。张首席在发言中指出,为培育创新性品种,首先要做好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研究,这是基础。同时育种方法必须创新,试验密度必须增加。国外的育种实践已经证明,要培育出生产安全的新品种,杂交种测试密度要高于生产密度25%,自交系选育密度至少要达到大田生产密度的两倍。第三,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覆盖范围广的测试网,充分测试品种的抗逆性、抗病性、稳产性和适应性。

4、种质引进要有的放矢。为解决当前玉米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抗逆、稳产、早熟、耐密和适宜机收等问题,各育种单位或企业纷纷从国外引进新种质,但不同程度缺乏系统研究,使得种质利用效率不高。刘梦涵博士在发言中指出,首先要明白我们想引什么材料、什么性状,如要引进早熟材料,应关注加拿大、欧洲材料,美国的早熟材料已有所退化;先正达的材料耐密性较好,种植密度可达9000株/亩;我国育种科技人员对国外群体的引进和改良有所忽略,需加以关注;此外,在利用国外种质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土资源的利用价值,在长期的育种计划中应考虑国内外种质的比例。李新海博士指出,要进一步重视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利用价值。张首席告诫与会人员,对引进的种质一定要进行系统的鉴定研究。在这方面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对引进的近300份美国商业自交系查询系谱和分析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正在进行抗病性和抗非生物逆境的系统鉴定,待时机成熟时,将对外发放这些材料及相关信息。

5、商业育种重在实践。玉米产业体系带领体系内外,通过调研、讨论,已扭转了误区,明确了育种方向、目标,确定了可行的技术路线。张首席指出,今后重点是在育种实践中贯彻落实。我国玉米育种的整体水平比美国落后50年,跨国公司已完成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对我们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国单个企业和科研单位与先锋相比都存在巨大差距,但如果我们联合起来应对挑战,苦干10年,缩小差距,培育突破性的新品种,有可能避免出现粮食安全靠国外公司保证的局面。

通过考察,科技人员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在材料转型方面,地区之间、单位之间不平衡,西北、东北地区的材料转型明显快于黄淮海和西南地区,公司或社会育种者明显快于科研单位,应引起重视。一些条件建设,如道路、排灌、土地的平整等有待完善。单位之间的田间种植和管理水平还有差异,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

与会人员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如,交流的材料要精,要有较详细的介绍;要针对性地开展群体改良;早代材料交换的种子量偏少;要处理好高产与早熟的关系等。这些都需要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都认为现场考察与交流非常必要,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亮点很多,效果好,收获多。通过田间考察和现场交流,找到自己的差距,更学习了别人的经验,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坚定了科企合作的决心,增强了选育突破性自交系和杂交种的信心。

参加本次田间考察暨田间开放日活动的人员有: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育种研究室主任郭庆法,育种研究室岗位专家李新海、陈绍江、潘光堂、曹靖生、王绍平、王振华,植保研究室岗位专家王晓鸣、石洁;试验站站长南元涛、刘兴焱、张亚田、张世英、王铁成、景希强、栾化泉、张建华、张文英、谢俊良、张学舜、常建智、侯廷荣、薛吉全、梁晓玲、李洪;参加考察的企业有黑龙江垦丰、北京德农、北京屯玉、河南秋乐、新疆康地、安徽隆平、安徽丰乐、新疆九禾、沈阳雷奥、山西潞玉、河南现代、河南滑丰、河南豫玉、河南平安、河南金囤等种业公司科研人员,部分科研单位及岗位专家、试验站团队成员,共计120余人。

三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许启风教授、堵纯信研究员、程相文研究员参加了本次田间考察与座谈。

会议期间,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新极性,提高我国玉米育种创新能力,尽快培育出国家玉米产业需要的新品种,甘肃武威农科院副院长万廷文研究员召集在玉米育种方面做出成绩的社会育种家,于2013年2月21日在河南地神种业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召开了社会育种家玉米育种经验交流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万廷文、王琳、李世晓、陈振华、魏巍、张必胜、马先驹等;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育种岗位专家郭庆法、李新海、潘光堂、王振华,试验站站长梁晓玲参加了座谈;参加会议的还有新疆九禾、甘肃敦煌、河南秋乐、河南地神、创世纪等种业企业的代表,共计40余人。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